靖边跑驴: 薪火相传舞动在黄土高原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3-17 08:01:35 编辑:李强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春节期间靖边跑驴在榆林表演。延杨红 摄

夕阳的余晖洒在靖边县文化馆的排练厅内,靖边跑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祁桂芳的身影被拉得修长。她手握一具竹篾扎制的毛驴道具,指尖轻轻摩挲着彩布上的纹路,仿佛触摸着六百年的时光。“腰要稳,腿要绷,眼神跟着毛驴的脾性走!”她一边高声指导,一边弓身示范“骑驴探步”的动作。学员们屏息凝神,手中的毛驴道具随着节奏腾挪跳跃,黄土高原的苍茫与历史的厚重在唢呐与锣鼓声中交织,勾勒出一幅鲜活的非遗传承画卷。

传承:老技艺的新接力

靖边跑驴,据说是清朝末年由河北老艺人孟源清移居靖边县东坑镇后流传而来的。表演者身跨“毛驴”,或疾驰如风,或踉跄逗趣,以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人驴一体”的诙谐刚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靖边跑驴的表演形式有“一人跑驴”“双人跑驴”“多人跑驴”,多数为“双人跑驴”,一个骑,一个赶,经过民间艺人及传承人的不断演绎,给传统形式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夫妻探亲”“回娘家”“赶集路上”“爷孙赶集”等节目,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祁桂芳自幼随靖边跑驴老艺人李志生习艺,对跑桥、过河、驯驴等传统桥段如数家珍。“每个动作都是一段故事。”她常对徒弟们说,“‘毛驴过河’要显出试探的谨慎,‘烈驴驯服’则需爆发力与柔韧并存,差一分神韵,就丢了祖辈的精气神。”为精准传承,她将传统套路拆解为16个基础动作,逐帧剖析力道与节奏,甚至结合现代舞蹈的呼吸法,帮助学员掌握“以气驭形”的诀窍。

祁桂芳在靖边已教授跑驴技艺的学员达千余人,学员从豆蔻年华到六旬老人皆有。“有人担心非遗‘老气’,可你看——”她指向排练厅角落,20岁的徒弟刘鑫宇正用手机录制动作分解视频,“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教学,发到网上,粉丝都催更呢!”

保护:让非遗扎根土壤

非遗保护,绝非将技艺封存于博物馆,而是让其扎根生活的沃土。靖边县深谙此道,构建起“传习+教育+展演”三位一体的保护网络。

午后的靖边十五小操场上,千余名学生随着鼓点跃动,将跑驴动作融入课间操。扭腰、摆胯、腾跃——憨态可掬的“小毛驴”在少年们的演绎下迸发出全新活力。传统动作配上广播操口令,学生们学得带劲!学生李梓涵笑着说:“以前觉得跑驴是爷爷辈的节目,没想到比跳街舞还酷!”

自2020年起,靖边县在5所小学开设跑驴课间社团课,逾3000名学生能从小学习跑驴。文化馆的公益培训班则是另一片热土。每到培训期间,排练厅内总会灯火通明,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垂髫孩童,皆随鼓点跃动。68岁的张老汉是社火队的老把式,如今带着孙子一同学习:“过去跑驴靠口传心授,现在有科学训练法,娃娃们学得更快!”靖边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郭媛媛坦言:“保护非遗,既要留住老手艺,也要吸引新血液。三代同堂的传习场景,正是文化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发展:从跑驴奔腾到文化传承

在陕北高原的苍茫暮色中,唢呐声划破天际,数百头“毛驴”踏着黄土奔腾而来。靖边跑驴这项传承六百年的非遗技艺,正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唤醒着人们的文化记忆。每年春节,红衣翻飞的跑驴队伍与数万游客的喝彩声交织,勾勒出黄土地最鲜活的年节图景。

这场文化复兴的背后,是14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坚守与创新探索。靖边县文化馆将传习课堂延伸至街巷阡陌,公益培训班年均培训百余人次,非遗进校园工程已覆盖全县几千名学生,独创的“跑驴课间社团课”让少年们在跃动中传承文化基因。更令人动容的是,社区展演中常见祖孙三代同台献艺的场景,“看着娃娃们欢腾的身影,就知道这门技艺断不了根。”祁桂芳欣慰地说。

靖边的文化瑰宝远不止跑驴。信天游的苍凉唱腔回荡山峁,剪纸艺人的巧手裁出万千世界,霸王鞭舞动时银铃作响如星河坠地。当地以“非遗+”模式构建保护体系:建立10大类64项非遗数字档案,设立专项传承基金,年均开展160场展演活动。文化馆常年开设剪纸、民歌等公益课堂,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灶台边,在旅游节庆中变身文创产品,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暮色中的文化馆依然灯火通明,年迈的靖边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指点着年轻学员,隔壁教室传来孩子们练习霸王鞭的清脆声响。这些跃动的文化火种,正沿着时光长河奔涌——既有古老技艺的筋骨,又注入时代气息的血脉。当非遗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便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成为照亮文化来路与去途的永恒星光。在这片赭黄色土地上,传统与未来正在每一次唢呐的震颤、每一把剪刀的开合间,完成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记者 宋炜 孙永波 李小强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