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是沉默的母亲 母亲是行走的土地——简评李峰散文集《土地 母亲》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3-28 09:11:28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李峰老师的新书《土地 母亲》从目录上看,按照内容分了五辑,这是作者的分法;但是作为一个阅读者,我会把这些散文分为三大辑,即在时光中里采摘的斑斓鳞片、在土地上收割的饱满果穗、在记忆中淘洗的温润籽玉。按照这样的分类法,我想从一个阅读者的视角分别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全书有很大一部分作品记述了逝去年代中的人、事、经历,我把这些作品归类为“在时光中采摘的斑斓鳞片”。这部分作品语言质朴,记述平和,多写自身经历、感受、感悟,不夹杂是非对错评判,能够在这些文字表层和时光深处感受到作者对往事、土地、时光、个人历程的追忆与无声喟叹。一些人生感想、感悟不经意间流泻于字词、段落之中,也让阅读者不经意间就沉浸、游历在了那个逝去时代的斑斓光影里。如此,这些在时光深处采摘的斑斓鳞片,就有了一种个人口述史的味道,就有了一些时光纪录片的真实映现。文字贵真,在这部分作品中,李峰老师做到了“真”——真实、真诚、真心,还有一份对土地、时光的珍视与认真。稍有遗憾之处,就是这些作品篇幅都比较短小,对于那些逝去时光的记述、描写大多都属于“一鳞半爪”、概貌式的闪现,尚未形成众多“支流”汇合、碰撞、交融、奔腾不息、滔滔不绝的效果。
全书另一部分占比较大的作品,都与作者生长、生活的这片陕北大地相关,也与母亲等亲人有关的篇章,我把它们归纳为“在土地上收割的饱满果穗”。这部分作品高度契合了书名中的“土地”与“母亲”这一命题,同时“土地”也衍生、拓展出“母亲”的意象,升华了文字表述的境界。当然,书名中的“母亲”是现实中的“母亲”,也是表意、意象、升华中的“母亲”,是具有象征性、寓言性的“母亲”,更是诗意表达与境界升华中的“母亲”。反观之,“母亲”的意象也可以延伸成为“土地”的具象。土地是母亲,母亲亦是土地。土地是沉默的母亲,母亲是行走的土地。这种“互文”与关照、呼应的散文式书写,从某种意义上就有了大诗歌的意象与跃动之美。土地、母亲,都值得最伟大的赞誉。这部分作品成色饱满、分量沉甸,仿若土地之上生长出来、精心培育、喜获丰收的饱满果穗,字里行间或隐藏、或点缀、或直抒着作者对土地、母亲难以割舍、难以忘怀的深厚感情。文中有情,在这部分作品中,李峰老师做到了含“情”于字、蕴“情”于事、抒“情”于文章之外。这部分作品中也稍有遗憾之处,那就是叙事多于追忆,长于怀想,少了一些家长里短的繁杂呈现,少了一些锅碗瓢盆碰撞中的交响与浓郁烟火气息中的世态镜像。
书中收录了一部分作者经历、游历的文章,我把它们归纳为“在记忆中淘洗的温润籽玉”。这些作品同样绝大多数为精短小文,但是却闪烁着玉石籽料的温润质地。如《背着干粮上学的日子》《中考那一年》《赶驴灌水的那些日子》《暑假回乡琐记》《走老山》等篇章,虽然记述的是作者的经历与游历历程,但是也能从文字中品味出时代、土地、社会众生世相的变化,可以当作一个人的成长史来读,也可以当作一片土地、一段历史的变迁史来读。因此,这些文章在短小的篇幅里就有了玉石籽料般的温润质地与耀眼光泽;这些文章一篇一篇连缀起来阅读,也就有了烛照人生、温暖记忆的美好与温馨。字中带光,文中有热,在这部分作品中,李峰老师把人生历程、个人记忆中最温润、暖和的部分呈现给了阅读者,掩卷之余,仍有光芒在手,仍有温暖在心。
诚实、厚重是土地教给我们的为人信条。上面说了这么多的肯定、赞美之词,相应地也再说几句不成熟的意见建议。
散文的形式可以再“散”一些。读完《土地 母亲》这本书,从散文写作的角度来看,李峰老师的笔法扎实、绵密,记人叙事纯熟、精准,但是从整本散文集来看,还是少了一些灵动与精巧,表现形式与行文结构尚不够丰富多彩。当然,单篇来看,这不是问题,也不是缺陷,但是就整本书和长期写作而言,建议李峰老师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在散文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上再“散”一些、再灵活一些。
散文的内容可以再“文”一些。《土地 母亲》中写到了很多陕北这片土地之上的地域文化,可能是限于篇幅的原因,我的阅读感觉是这类文章挖掘不深、辐射不广,没有全面、深刻阐述出陕北地域文化对于生存在这一片土地之上的人们的深刻影响。建议李峰老师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试着由乡土散文向地域文化大散文方面“转型升级”。
散文的篇幅可以再“长”一些。基于以上所说,李峰老师的散文写作涉及了许多地域文化,所以也就顺便再说一点,这类地域文化大散文的篇幅可以再“长”一些。按说文章的篇幅是由内容来决定的,内容多则长,内容少则短;但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来说,却一定要有“大篇幅”的心理准备和长远视野,也要有一定的前期试笔和“未来谋划”。土地、母亲是文学创作的两个永恒主题,李峰老师在第一本散文集中就抓住了这两个主题,而且有了自己独到的书写。从这本新书的阅读中,可以看出李峰老师在写作上是一个很用心、很有心的人,随着写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李峰老师是完全可以写出更多“大散文”的,也期待李峰老师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和更多长篇大作。
作者:杨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