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一片苍凉与温情的陕北厚土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3-29 08:56:54 编辑:李强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如果你去过延安,那你绝不能说你见全了陕北,你只有走遍榆林,才算是真正拥抱了陕北。

当一曲千回百转的陕北民歌《赶牲灵》在山间野畔响起,“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哦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的那个声……”你若说这曲调像《赤壁赋》中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那断然不对!可这曲调分明透露着苍凉,诉说着悲怆。是啊!这片土地,在过去的数千年里都不曾被上苍眷顾,水土流失、黄沙漫天、沙漠肆虐,无数来自岁月的风霜侵蚀着这里。明史有载:“榆林卫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才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虽然土地贫瘠,但榆林人绝不怨天尤人,他们从不把生活的苦诉诸命运,他们只信自己,信自己的双手一定能搏出个好光景。这里的土地,不养娇嫩温婉的玫瑰。这里的土地,养的是大气豪烈的汉子和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

1644年3月,米脂县的李自成攻破北京城,这是历史上为数不多农民起义成功推翻封建政权的例子。无论成败,他的英雄气概已然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9年6月,革命志士李子洲在敌人的迫害下壮烈牺牲,他是陕北共产党的奠基人和发起人,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1944年1月,为纪念李子洲而命名的“子洲县”,足以看出榆林红色文化的深厚。

2002年,榆林人石光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杰出林农奖”。他花费一生的心血种树治沙,带动了无数榆林人,感染了无数榆林人投入治沙的事业中。在四十多年与沙漠的斗争中,榆林人真正做到了不屈服、不后退、不放弃。用两代乃至三代人的奋斗,为榆林后代子孙创造了一个绿水青山的家园。

“神仙也挡不住人想人”,这就是榆林人最好的情感表达,任你黄沙漫天,任你烈日炎炎,榆林人永远保有着最原始的情感悸动和开阔心胸,那是实打实被上千年黄土浸泡过的情感,漫过高山之上,抛洒在这片黄土地……

家户邻居间的和睦与帮扶,是榆林人最浓烈的人文色彩。在榆林,“孝”是最大的美德。无论贫家富户,都以家风和睦、子孙孝顺为荣。司马迁曾说:父母者,人之本也。父母是孩子在人世间的根本,有了父母才有了孩子。榆林人就是这样,父母为子女尽心付出,即使倾尽心血、染白头发、压弯脊梁也绝不后悔,子女更是尽心侍奉榻前,仍常觉心中有愧,做得不到位。

每逢年前、清明,山间土坳的坟前总是跪满祭拜祖先的人。看着青烟飘散,黄土杂草,即使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也会有几声呜咽忍不住,满山的红果子与山风和在一起,让人心碎,那是想念父母的思念声。若是父母早早离世,子女则更加心痛,总要放声哭出心中的孤单和想念,隔着山头听见已是撕心抓肺。但思念如何能够停止,只是榆林人向来能忍,攒在心里不肯说出罢了……

当你知晓了榆林的历史和文化,知晓了榆林人的人情和性格,你就该去一趟榆林了。榆林四季不同,你若是春季去,那务必要穿厚一些。榆林的冬天太长,以至于覆盖了大半个春天,若是大意,可要小心着凉。榆林夏季的天是那样透彻,尤其是一场大雨后站在城墙上俯瞰榆林老街,无需滤镜,随手一拍皆是美景。若是秋天,那你可以漫步在树林中,踩在厚厚的落叶上,此刻萧瑟的秋风与民歌是那样契合,你尽管高歌,无人会笑,只有更高的嗓音与你附和。冬天不宜出门,否则你会被披红戴绿的秧歌队吸引去,即使冻红了脸颊也不肯回家。若是恰逢一场大雪,这里便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描写地,此刻回屋端上一碗黄酒隔窗观雪,是那样满足和舒适。

这里便是陕北榆林,那个历经千年依然生机盎然的陕北榆林,那个再过一千年也依然气势雄宏的塞上明珠。

马洲宁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