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名篇出陕北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4-09 09:00:44 编辑:李小龙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写的《渔家傲·秋思》,不仅是文学经典,是宋代豪放派词风的开山之作,也是北宋边防历史的真实缩影,文学价值与军事价值兼具,毫无争议的经典词作。
对于这首千古绝唱的创作地点一直有争议,延安人说在延安写的,清涧人说在清涧写的,定边人说在定边写的,甘肃人说在庆阳写的,神木人为了证明这首词写于神木,干脆把词题改为《渔家傲·麟州秋词》(《神木县志·道光版》)。无论是延安、清涧、定边还是神木,即使庆阳,地理概念都属于大陕北,说千古名篇出自陕北,毫无争议。
对于文学作品本身来说,写于哪里并不重要,也不好确定。也许《渔家傲·秋思》是去神木时触发灵感,回到延安写的,或者是在陕北的所见所思所感,回到开封写的,一定要说某个作品是在哪里写的,不符合创作实际,也确实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因为《渔家傲·秋思》是千古名篇,因为作者范仲淹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好官,所以人们愿意它的诞生地在自己的家乡,既表达了人们对词作的认可,更表达了对作者的热爱。如果是秦桧、严嵩写的,人们避之唯恐不及。
先说这首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说《渔家傲·秋思》的写作时间地点,不能离开作者范仲淹在“塞上”的经历。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2月,西夏北宋三川口之战,北宋大败,西北宋夏边境危急。1040年3月,时任陕西安抚使韩琦推荐范仲淹任陕西转运使,负责前线军事的物资保障,同年9月又被朝廷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延州知州,主持西北防务,直至1043年9月被召回京师,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从1040年9月到1043年9月,范仲淹在西北边塞呆了整整三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期间,主要负责延州、庆州(今甘肃庆阳)一线防务,当时的安抚使韩琦负责甘肃平凉、宁夏固原一带。上任后,范仲淹采取修筑城寨、屯田养兵、招抚蕃部等“积极防御”策略,主导修建青涧城(今陕西清涧县)、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县附近)、大顺城(今甘肃华池县东)、细腰城(今甘肃环县西北)等城寨,历经千年,遗迹犹在。其防御思路就是沿子午岭南麓构筑防线,依托天然屏障,建立屯兵城寨,遏制西夏的进攻。三年间,范仲淹率领宋军一边构筑防线,一边抵抗西夏的进攻,史料可查的大型战役有三次,小型冲突不计其数。由此可以推断,在陕西经略副使任上,范仲淹的府邸在延州,但清涧、安塞、定边、环县、庆阳这些军事要塞不止一次去过,史料有记载,文献有佐证。那为什么更多的人认为《渔家傲·秋思》写于当时的麟州,现在的神木呢?范仲淹去过神木吗?
位于宋夏边境最前沿的麟州,在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时,属于河东路,安抚使张亢,副使欧阳修。在1040至1043年,史料中目前还查不到范仲淹有去过麟州的记载。但是,据《范文公正年谱补遗》,1044年,范仲淹回朝任参知政事后,有到过麟州的详细记载:“(庆历四年)九月,公在并州……二十日,枢密院札子:奉旨令公就近差人知麟州。公与明镐商量,举閤门祗侯张继勋。十月十日,公到麟州,体量二州四面边疆,并无城寨防护,人户不敢复业。遂与明镐商量申奏,乞修复城寨。是月,发遗散移往府州,与土田耕种。十三日,奏乞收赎麟、府陷破蕃界熟户百姓,依旧住坐耕作,出得粮草,方可却减下正兵,大段省得国家钱帛……十二月十六日,公自麟府路回到岢岚军。”由此可证,范仲淹公元1044年农历十月十日到麟州,十二月十六日方离开,滞留麟州有两月之久,先后给仁宗皇帝上了《乞放麟州百姓沽酒札子》《乞于麟州创制榷场奏》《乞招纳嘉舒等七族奏》《乞于麟州修起城寨招蕃汉入户安居奏》,涉及为百姓免酒税,在边境设立互市、招抚逃亡部族、重修城寨安居府麟两州散民等等,以上奏札在《范文公正年谱补遗》及《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可查证。
在麟州,范仲淹还写了题为《留题麟州》七言绝句一首:
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
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
奉旨巡边,宣示皇帝的恩德来到最西边的麟州,站在城头可遥望见对面西夏的山岭,宋夏一水相隔。满眼望去,不见耕种的人们,只见遍地战争的烽火,但愿皇上能够效仿汉武帝,封丞相为富人侯。其中“愿封丞相富人侯”为汉代典故,《后汉书·鲜卑传》记:“(武帝)既而觉悟,乃息兵罢役,封丞相为富民侯”,指将大鸿胪车千秋封为“富民侯”,唐代避李世民讳改为“富人侯”。这首诗感叹战乱使百姓难以安居乐业,希望当朝应该以“安天下,富百姓”为宗旨,与《渔家傲·秋思》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体恤怜悯战争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期望国家和平、人民安定。
再来说说《渔家傲·秋思》写了什么。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地点和时间,塞外的秋天与内地不同,风景独特。
“衡阳雁去无留意”既是塞上深秋的景象,也用雁南飞的形象,暗示了边塞的苦寒,连大雁都不肯住脚,反衬将士的艰辛与孤独。
“四面边声连角起”描绘了边塞的战争氛围,风声、鸢唳、马嘶、人叫,与号角声交融起伏,悲凉、紧张。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层层叠叠的大山里,一座孤城高悬塞外,长烟落日下,城门紧闭,显得格外凄凉。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浊酒难解乡愁,万里之外的家乡遥不可及,写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燕然未勒归无计”,抗击西夏的功业未成,怎能有回家的打算?借用汉代窦宪北击匈奴、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战争结局难料,归途遥遥无期。
“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听见凄厉的羌笛声和看见冰冷的满地霜花,烘托边塞的凄凉和将士的心情。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士们夜不能寐,将军熬白了头发,战士难掩悲伤的泪水,描写了边塞将士苦于战争、厌倦战争的情状。
总的来说,《渔家傲·秋思》是一首情景交融、情感深沉的边塞词,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艰苦的战争环境,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对将士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情景交融,结构严谨,语言凝练,开创了北宋豪放词的先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现在我们分析《渔家傲·秋思》的产生地点。
历代学者多倾向于《渔家傲·秋思》创作地点在延安,连DeepSeek也是这样说。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文史学者焦拖义认为创作地点在神木,其《范仲淹的渔家傲作于麟州红楼》一文,刊于《榆林学院学报》。持论有据,笔者同意焦的观点,认为《渔家傲·秋思》写于当时麟州、现在的神木,无论是词本身书写的内容、诞生的时代背景,还是典籍记载,这个结论都比较可信。
词中描写的环境最符合麟州。麟州故城建在窟野河东岸,古称铁建山,南是陡峭石山,西、北都是百丈悬崖,只有东边绵延十里是平坦山梁,可建寨堡、民居,可耕种。最早为杨家将的军事寨堡,易守难攻,后麟州府设在这里。站在麟州故城遗址瞭望,脚下是窟野河川,河对岸向南向西是广袤的毛乌素沙漠,向北是窟野河东岸重重叠叠的山崖列队排向远方。站在这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自然涌上脑海。“四面边声”也只有麟州如此,当时,麟府两州孤悬于河西,四面都是“敌占区”(“体量二州四面边疆”),而延安既不是孤城,更不存在四面边声。
说《渔家傲·秋思》写于麟州比较符合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1040至1043年范仲淹亲临抗击西夏一线,但战争瞬息万变,政务繁多琐屑,身陷其中的范仲淹可能还来不及思考这场战争对于自己、对于民众、对于国家的影响。1044年,范仲淹以巡边视察的身份,重返西北边境,以更高更深远的眼光来审视这场战争,来反思这场战争,给这首词赋予更多的内涵,这也是我们今天读这首词,依然感到沉甸甸的原因。
1041年,因为焚烧篡改元昊信件一事,范仲淹被朝中政敌弹劾,导致他曾经短暂贬官。实在是因为西北边境无人可用,加之范仲淹的军事才能与忠诚,宋仁宗才再次重用。经不起朝廷反对派的压力,1043年将范仲淹明升暗弃调回朝廷任参知政事。所以,范仲淹虽“主持西北军事”,但掣肘因素很多,不能甩开膀子施展抱负,终未能“勒石为功”。1044年范仲淹来到同属于宋夏战争西北前线的麟州,看见战争给社会造成的破坏,给军民导致的苦难,连上四封奏章,均涉及医治战争创伤。词中隐含的功业未成(燕然未勒)的遗憾,战争给下层人民带来的苦难的同情怜悯(将军白发征夫泪),应该是这次到麟州“巡边宣恩”所见所思的结果。
麟州是当时最适合用诗抒怀的地方。
麟州故城原本在铁建山的制高点,又在城上修建了“红楼”,下瞰窟野河,遥对“羌山”,视野极其开阔,仅是宋代就有多位名人在其上题诗。
登麟州城楼
(宋)张咏
莫问戎庭苦,高栏是夕攀。
时清官事少,边静戍人闲。
雉堞临寒水,穹庐倚乱山。
皇恩正无外,不拟更移关。
——《乖崖先生文集》
忆红楼(1)
(宋)文彦博
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
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2)。
控弦挽粟成陈事,缓带投壶忆旧游(3)。
狂斐更烦金石刻,腼颜多谢镇西侯。
——清道光《神木县志》
(1)据道光《神木县志》,文彦博于该诗前写有一段小引:麟州知郡作坊以彦博昔年所题红楼拙诗刻石复以墨本见寄,辄成五十六字致谢,且寄怀旧之意云尔。据雍正《神木县志》:文彦博此诗刻石时间在:嘉祐六年(1061)十月十三日。
(2)作者原注:楼在城上,对白草坪。
(3)作者原注:皆昔日新秦事也。
新秦登红楼
(宋)谢卿材
极塞登临略解颜,红楼高对玉门关。
四围山色讴歌内,万里羌情指顾间。
坐甲恐令飞骑老,卷帘欲贺白星闲。
细思故地方嗟愤,拍遍栏杆未忍还。
——明万历《延绥镇志》
仔细品味这些诗作,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尽管体例不同,但异曲同工,皆为边塞景、征夫苦、家国情。范仲淹从秋到冬,在麟州滞留两个多月,不知多少次走上红楼,面对荒凉寂寥的边塞风光,感同身受战争给军民带来的苦难,心忧北宋政权外患不息、内争不止的政局,身为政治家又是文学家的范仲淹,将眼前景、心中忧,变成纸上墨,一书胸中块垒,顺理成章。
说到此,笔者大胆假设:《渔家傲·秋思》诞生于陕北,具体说写于麟州,神木是千古名篇的诞生地。
高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