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野菜香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4-09 09:01:16 编辑:李小龙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家乡秦岭深处陕西南部镇安县,气候温润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水土滋美。虽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山野里却生长着超过2000种各类植物,也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菜:白蒿、马齿苋、荠菜、车前草、香椿、黄花菜、苦苦菜、小蒜……应有尽有,但镇安人钟爱的大抵是四种:白蒿、苦苦菜、苜蓿菜、小蒜。
初春,在家乡镇安,有一种细碎叶片的小草悄悄地拱出了地面。它不畏严寒,在料峭春风中默默地生长。它不择土地,河滩地、荒坡边、山林间,到处都有其身影。
这就是白蒿,当地人称之为“白艾蒿”。它不仅是一味中药,更是人们早春时眼中的“黄金野菜”。白蒿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湿热黄疸等疾病。在过去闹荒年那阵子,山里人常会在初春采食白蒿以果腹。
鲜嫩的白蒿和美味的腊肉是最佳的搭档,白蒿炒腊肉是家乡的一道名菜,享有“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做好这道菜,首先要把摘来的白蒿放入盆中,加满清水浸养两天,再将白蒿除根,剩下的嫩茎切成半寸长,把腊肉切成丝。接着,用旺火爆炒腊肉,加入白蒿嫩茎和大葱煸炒。最后,加入调料,起锅时淋上麻油即可。腊肉金黄,白蒿青白,夹上一筷子送进嘴里,脆嫩爽口,醇香柔润。
这白蒿,过去闹荒年时是人们的果腹食品,如今不再只是农家小餐桌上的“野味”,而是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筵席上盛在精致碗碟中的美味佳肴。
不知道为啥苦苦菜总是和白蒿就像孪生姊妹一样一起最早长出来。看吧,绵绵的糖似的春雪还没有消除干净呢,枯草叶下,苦苦菜已经冒出了嫩绿的芽,春播都还没开始,苦苦菜的叶子已经长到巴掌大了,等到玉米苗刚长出地面,苦苦菜已经开出了一朵又一朵嫩黄的小花朵。
过了春分,等来清明,苦苦菜就冒头了。挎个篮子,拿了一把铲子或者一把勺子,走到湿润而柔软的田野里,找到长在田垄上或荒坡边舒展着叶片的苦苦菜,轻轻一铲,埋在土壤里饱含汁液的根茎被铲断,像捡起一朵花似的,苦苦菜就被装进了菜篮子。挖回来的苦苦菜剪去根须,择干净,过水焯熟,再用冷水浸泡去除苦味。泡好的苦苦菜切碎,撒上细碎的葱花,放盐、倒醋,撒上粗辣椒粒,热油一浇,升腾而起的清香,就是春天的味道。
过去人们用苦苦菜在荒年时果腹,如今一些“三高”人群,春上把苦苦菜捡回来洗净晒干,装在布袋里,一年四季当茶喝。
苜蓿,既是野菜,又是草料,吃它的时候,爱开玩笑的人也总喜欢以此插科打诨,倒也不失为吃野菜的一种乐趣。
早些时候的苜蓿开小白花,叶瘦如小卵,茎长而柴。后来引进了紫花苜蓿,肥嫩多汁的茎叶也让它成了温暖春日里,人们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作为野菜,苜蓿也只有春天长出来的头茬嫩叶能入菜,吃苜蓿菜的时间只有两周,错过就老了,不能吃了。苜蓿菜的采摘也相对简单,找到山坡上一簇一簇新长出来的嫩苜蓿,采茶似的,只掐顶端的两三片叶子及芽顶,左右手一起开弓,没几分钟就能摘满一篮子。
苜蓿菜生在了好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配料丰盛,吃苜蓿的花样也越来越多,焯水凉拌,也可以和鸡蛋爆炒,还能做成苜蓿面片、苜蓿丸子,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农村有了冰箱,每逢春天,人们每日便穿梭在田野上,摘回一筐又一筐的苜蓿芽,回家整理好,焯水后捏成菜团放进冰箱冷冻,想吃的时候拿出一颗颗解冻。苜蓿菜便成了餐桌上一年四季都出场的一味野菜。
“春天小蒜,香死老汉。”这是家乡人形容小蒜特有的香。
在童年的记忆里,母亲在厨房碗柜里,永远存放着一罐腌小蒜。每逢吃面条的时候,腌小蒜就出场了,有腌小蒜加持的面条,就有了灵魂。夹一筷子小蒜,放进臊子汤里,解腻又开胃,辛辣清香的味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味。
小蒜,别名野韭菜,一年四季在田野里、山坡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小蒜的叶细如发丝,茎不足盈盈一捏。小蒜全身都能吃,细嫩的根茎长在地下,底端有一个状如珍珠的球茎,球茎上长着长长的根须。挖小蒜的时候,要把最下面的“珍珠”和根须都挖出来才算完整。所以挖小蒜最耗时耗力,得挖得足够深才行。
小蒜野性难驯,需要耗费些时日才能下肚。挖回的小蒜洗去泥土,细细地切碎了,浓重地撒上盐粒,再配些辣椒大蒜,搅拌均匀,一把一把抓进大肚小口的陶罐内,压实、封口,吃小蒜的前期工作才算完成了。
等上个把月,罐子里的小蒜变了色,从青翠变成了苍翠,小蒜就能上桌了。桌上有了腌小蒜,一股辛辣清香的香味猛烈地冲进鼻腔,有了腌小蒜的饭菜,也就有了春天的香味。
辛恒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