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4-19 11:27:06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新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大思政课”这一概念,突出了思政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实践性。榆林丰富的红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及社会资源,给“大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独特条件。榆林通过对城区中学“大思政课”建设情况的深入研究,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对思政教育的价值,为构建全方位思政教育体系探寻了有效途径,促进了新时期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大思政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大视野、大格局、大课程观及大先生。大视野即“大思政课”强调开放性和创新性,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将教育场景扩展到日常生活、网络和社会等更广阔的领域;大格局即强调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贯通校园与社会;大课程观即在纵向上强调课程建设的一体化,在横向上强调课程思政化,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先生即办好“大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协同全员全过程全社会以汇聚“大力量”培育时代新人。

榆林城区中学的“大思政课”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榆林资源优势独特,从红色资源来看,拥有沙家店战役遗址、神泉堡革命纪念馆、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小河会议旧址、榆林革命英烈纪念馆等革命遗址,榆林城区中学充分利用以上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比如每年4月组织学生到榆林革命烈士陵园扫墓。此外,统万城遗址、榆林古城、石峁遗址等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为我市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部分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在2025年“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活动中,榆林高新区第二中学青少年腰鼓队奏响非遗最强音,这样的活动推动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从社会资源来看,榆林高新区第二中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前往第十八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参观,拓宽了“大思政课”教育的广阔天地。

榆林城区中学打造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拓展思政教育空间。其一,通过“家长进校园”“家长进课堂”“家校共育分享会”等形式,建立家长反馈机制,使家庭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辅助力量;其二,学校和周边社区联手进行思政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创文志愿服务、重阳节孝亲敬老、学雷锋爱心义卖等活动,累计有数千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引发学生对社会发展的思考,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其三,城区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榆林知名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例如,榆林高新中学组织学生到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横山煤电有限公司研学,榆林高新区第二中学组织50余名学生走进陕西榆能榆神西南热电有限公司,通过“发电原理深度解析+节能与安全实践体验”双维度课程,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能源探索之旅,让学生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劳动价值观等。

榆林城区中学积极探索新媒体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路径,启动“家风家训我来说”传统文化传承项目,通过班级公众号激发学生新媒体运营潜能,累计收到微视频、图文日志等原创作品260件。在国家宪法日主题教育周期间,榆林高新区第二中学创新开展“法护成长”系列活动,组织百余名师生走进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法治实践活动。该校官方微信公众号通过图文报道、短视频等形式全景呈现活动亮点,构建起“沉浸式体验+新媒体传播”的立体化法治教育模式,吸引了社会人士的关注,推动“大思政课”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榆林城区中学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教学能力。学校定期安排教师参与思政教育培训,各校也积极开展校内思政教学研讨,开学前各校组织开学培训活动,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德师风等方面开展。学期内教研室组织区内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在每次培训活动中,教师互相分享教学心得,共同讨论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为支持教师进行各种思政科研项目,榆林高新区第二中学定期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和科研项目指导,每年至少组织3次此类活动。与此同时,广大教师还积极参加其他学校举办的各种学术研讨会,把最前沿的思政理论和教学方法带回校园,落实到“大思政课”教学中。

经过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榆林城区“大思政课”建设显示出蓬勃活力和无限潜能,既开拓了地方思政教育新路径,也用实例论证了地方资源在思政育人中的极大价值。今后,需要继续挖掘、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完善协同育人体系和创新教学模式,使“大思政课”在培育时代新人的征途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榆林高新区第二中学 贺佳乐 田荷娜 曹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