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峁窗口 对话今古——石峁遗址多措并举保护传承文化血脉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4-26 08:24:11 编辑:李小龙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石峁遗址博物馆。
石峁遗址正在保护性挖掘开发。
站在石峁遗址斑驳的城垣之上,四千年的风沙掠过夯土肌理,仿佛翻动着华夏文明最初的扉页。这座东亚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以巍峨石砌城垣、神秘浮雕与恢弘皇城台建筑群,在黄土高原的褶皱中镌刻着龙山时代的文明密码。从文物保护到形式创新再到文化传承,从发现到挖掘再到弘扬,石峁遗址一直坚持以文物保护为核心、文化传承为纽带、创新发展为驱动,不断推进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夯实各项基础 筑牢安全屏障——
近年来,石峁遗址管理处始终坚持将文物保护作为首要任务,通过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和严格监督,不断提升遗址保护水平。在开展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工作方面,石峁遗址将基础建设作为有利抓手,目前,皇城台临时参观木栈道项目已完成修建,预计今年5月投入使用,同时将内城城墙保护、外城冲沟治理等5个项目立项建设,切实打造外稳内安的石峁遗址。
据了解,石峁遗址已完成“三防”(防火、防盗、防破坏)建设方案和监测预警平台方案。两个方案也已纳入今年榆林市政府投资计划当中,将勘察了解皇城台地质作为常态化保护巡查工作,并设置气象监测设备、加固保护围栏,实行“日巡查、日记录、日处置”机制。
“截至2024年底,保护区已征收土地5480亩,搬迁坟茔11处,今年将再征收核心区2000亩土地用于考古及项目建设,并同步推进生态修复,编制《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道路周边植被恢复方案》,恢复已征土地401.02亩,种植绿植花卉,在道路沿线修筑1000米挡土墙,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据石峁遗址管理处负责人张志明介绍,“现阶段实行征地搬迁与生态修复和制度资金双线并行,截至2024年底,石峁遗址管理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20.03万元,执行率达97.33%,同时强化安全责任体系,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项目安全目标责任书》等,实现了全年零事故。”
挖掘文化内核 传承石峁血脉——
遗址博物馆内,AR眼镜将游客带入玉器作坊的虚拟场景,双雕线、减地起阳等古老玉雕技法在光影中分解重现……工作团队以科技赋能、创新载体等多元方式,挖掘石峁遗址文化内核的同时赋予了其新的生命;文创团队从神面纹、兽面纹中提取文化符号,开发出数字藏品、动态壁纸等新载体。
石峁博物馆自2023年开馆试运行以来,接待参观游学团百余次,接待游客60万人次,2024年入选“全国考古遗址博物馆前30强”。
石峁遗址在学术研究和成果出版方面也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深耕文献资料,不断汲取文脉力量,截至目前,石峁遗址已出版《石峁遗址志》《石峁遗址研究资料汇编(1977—2023)》等专著,其中《石峁遗址志》获陕西省社科成果二等奖,并完成《外城东门址发掘报告》等3部考古报告的招标,计划今年出版面世。
同时,石峁遗址通过学术研究、宣传教育和文旅融合等方面不断提升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常态化开展石峁文化“七进”宣讲、举办“石峁之秘”探索等系列活动为契机,深度挖掘石峁遗址蕴含的文化力量,通过游客易于接受的方式,让游客可以全方面了解石峁文化、石峁遗址,并不断将“来一次石峁,看四千年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突破技术瓶颈 激活发展潜能——
近年来,石峁遗址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科技赋能发展和各项资源整合,推动遗址保护利用迈入新台阶。在石峁遗址内,激光扫描仪以0.1毫米的精度复刻着每块石砌的肌理。考古工作者借助倾斜摄影技术,将因自然侵蚀而坍塌的东城门“搬”进虚拟空间,通过力学模拟推演出原始建筑逻辑。“我们不是在修复城墙,而是破译先民留给未来的密码。”讲解员指着一组三维动画介绍到,数字复原不仅重现了梯形门道、瓮城结构的防御智慧,更揭示了古人利用山势水文构建都城“天人合一”理念。
这样的“科技”考古只是石峁遗址在创新发展中的一个缩影。石峁遗址始终坚持科技与数字化创新,启动监测中心项目建设,推进遗址1∶500地形图测绘,完成考古遗址公园修建性详规及解说标识系统方案,并且挂牌成立石峁文化研究院,拟设置开放课题,推动保护技术、管理机制等科研攻关。
2024年12月,石峁遗址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申遗奠定了基础。石峁遗址现已完成《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等文字材料,并且形成“一季度一汇报”机制,争取榆林市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破解资金难题。
“今后,石峁遗址管理处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完成《皇城台保护方案》编制及评审,构建国际认可的永续保护机制;二是出版考古报告,夯实申遗学术基础;三是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升级、遗址公园提升工程,打造‘红石峁’党建品牌,深化文旅融合。通过保护、传承、创新协同发力,推动石峁遗址迈向世界文化遗产的新行列。”石峁遗址管理处负责人张志明说。
文图/记者 王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