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岸边的动人家风课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6-28 08:33:27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当五月的风裹挟着黄河的涛声扑面而来,5月中旬,我满怀期待,跟随陕西省妇联、省委文明办主办的“黄河女儿行”采访团,沿着母亲河溯流而上,踏上了访最美、传家风之路。这条路,是母亲河的脉络,是家国情怀的根系,更是无数平凡而炽热的生命,用半生坚守写就的精神史诗。
700公里,从渭南到延安,再到榆林,我以采访者的身份走进9个县区的寻常巷陌,以学生的姿态,聆听黄河岸边最动人的“家风课”——那些扎根土地的坚守、笔墨传承的信念、田间地头的热望,如同散落的星辰闪烁,也像母亲河的浪花奔涌,生生不息、热烈执着……
在潼关县寺角营村,采访全国劳动模范刘永生。说起自己扎根乡村50年的村医经历时,他说:“不能让穷人看不起病。”朴素的语言掷地有声,是刘永生对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对这里的人民最执着的爱。这种情感,让我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在渭南白水县王毅老人的家中,88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口齿清晰,讲起自己在教育战线上工作几十年的体会和对子女、孙辈的教育心得,你会深刻认识到,家风不是豪言壮语,而是言传身教。王毅老人饱蘸浓墨书写出的“家”字,正如他始终坚持的家风一般,正直善良、酣畅淋漓。
在濮阳村,在退伍军人李福来家的小院里,这位30年党龄的老党员说,他经常对子女说的话就是“不要计较”“本本分分做人”……这些老百姓挂在嘴边的教子语言,恰恰是最生动的家风传承。
在白水县的苹果田间,林秋芳手拿果树剪正在定果,干练的姿态,一如初夏阳光般炽烈。说起自己的创业历程,她说最让自己自豪的,不是赚到了多少钱,更不是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带领着农村姐妹们一起致富。
在延安安塞,当我看见剪纸艺术家侯雪昭7岁的小孙女,也手拿小剪刀跟着外婆学剪纸的时候,我深信,剪纸、腰鼓、民歌等这些黄土地滋养的艺术之花,会像这里的山丹丹一样,越开越艳。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让这些民间艺术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地域文化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在黄龙县神玉村,杜鹏、江晓明家庭都曾远赴外地打工创业,在作出了一番成就后,他们没有选择异乡安逸富足的生活,而是返乡创业、反哺家乡,用他们的经验、资金,带动乡亲们致富增收。从他们的人生故事里,我读懂了乡情与邻里情。
在榆林绥德董琴职业培训学校,董琴说:“我曾经是一名失业女工,我知道失业的感觉不好受,我办校的目的就是让姐妹们学到技术,永不失业。”话语质朴,却掷地有声。她的这份同理心,驱使她为众多女性搭建起通往职业道路的桥梁,改变着她们的命运。
在榆林宏英制衣公司,员工们看见米宏英,打招呼时的称呼不是米总,也不是老板,而是师傅。对此,米宏英说:“大家叫我师傅,我觉得很亲切,同时也感觉到我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师傅的责任不仅是教徒弟们手艺,更要教他们如何做人,还要在他们有难处时给予帮助。”
……
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盏照亮世道人心的明灯;每一扇敞开的家门后,都包含着他们用生命书写的生生不息的文明诗行。跨越近700公里,家庭之美、家风之美在这一个个故事里、一扇扇家门后,有了具象的答案。
作者: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