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聚会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12 10:30:00 编辑:李小龙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无意在电脑上翻看,看到父亲和他几位同学聚会的照片:沙发上坐着三位,身后站着三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而那天最开心的,无疑是我的父亲。他眼中闪烁的光芒,是我许久未曾见过的。

那光芒,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后,已经暗淡了七年。

2015年的冬天格外漫长。八十八岁的父亲坐在家里的老沙发上,像一只疲倦的候鸟,时而望着窗外出神,频繁念叨起老朱、陈老师、老张……那些曾经在榆林老农校一起求学、工作的老伙伴们。父亲在榆林老农校毕业后就留校工作,在校办一干就是半辈子。

“不知道老朱现在怎么样了?”“陈老师还在不在人世?”听着他一遍遍地念叨那些名字,看着他眼神中的期待,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揪了一下。

“爸,我帮您找找他们吧。”话一出口,我看到父亲的眼睛里突然亮起了光。

这是一场艰难的寻找。没有同学录,没有通讯录,只有父亲支离破碎的记忆和一些模糊不清的线索。但我还是开着车,带着父亲开始了这场“寻人之旅”。

第一个找到的是班主任陈老师。当电话接通的那一刻,我清楚地看到父亲的手在微微颤抖,那双布满老年斑的手握着手机,像握着他的整个青春。

“是……是陈老师吗?我是老王……”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仿佛时光在这一刻凝固。然后,一个同样苍老但充满激动的声音传来:“老王?真的是你吗?我的老天爷!”

就这样,通过陈老师我们找到了老朱,通过老朱找到了老张……像拼图一样,我们拼凑起那个失散了三十多年的小集体。最终,包括父亲在内的六个人凑在了一起。

父亲竟然是这群人中年龄最大的,和班主任陈老师同岁。那是个特殊的年代,能读书已是不易,他们格外珍惜那段求学时光,也让他们的友谊有了超越时间的重量。

聚会定在周末的上午。那天早晨,父亲起得格外早。一早上,父亲就不停地讲农校的事情。中午早早吃过饭,我就开车将老人们一一接到家中。每接到一个人,车内的气氛就会变得更加热烈。三十多年的分别,在狭小的车厢里化作了激动的问候和惊喜的打量。

“老李,你还是那个样子!”

“老王,你的声音一点都没变!”

“陈主任,您还是那么精神!”

当他们在客厅重新聚首时,时间仿佛倒流了。这些满头银发、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彼此的眼中重新找回了青春的影子。他们的握手是那样用力,仿佛要把失去的三十年都握在掌心。

父亲笑了,笑得像个孩子。平日里因年迈而变得迟钝的他,在那一刻仿佛重新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来,咱们先喝一杯!”我拿出一瓶酒,为能喝的老人各倒了一小杯。

酒不醉人,情却醉人。几口酒下肚,话匣子彻底打开了。

“还记得当年的老李吗?”老张突然提起一个名字,声音里带着岁月的沧桑。

“记得,怎么不记得!”几个人几乎异口同声,“当年我们都觉得他……”

“现在想想,其实也早就释然了。”父亲慢慢地说道,声音里有种经历过大风大浪后的平静,“人无完人嘛,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关键还是要看主流。”

陈老师点点头:“那个年代,谁都不容易,大家都是身不由己。”

他们谈天说地,山南海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情绪——那是经历过苦难后的释然,是岁月沉淀后的宽容。这些老人用他们的方式,与过去和解了。

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已是黄昏。

我在厨房里忙活着,为他们准备晚饭。平日不善厨艺的我,当日却格外用心,发挥良好,亲手做了一锅臊子面。

饭后,老人们的电话陆续响起,都是家人的询问。我知道,离别的时刻到了。

送他们回家的路上,每下车一人,车内就安静一分。最后只剩下父亲时,他长长地叹了口气,但眼中的光芒依然明亮。

“今儿几个老汉红火好了!”他反复说着,声音有些哽咽,“想不到这把年纪了,还能见到老同学,还能和陈老师一起吃饭聊天……”

那年,父亲八十八岁。在他这个年纪,每一天都是恩赐,每一次快乐都弥足珍贵。能够与分别三十多年的老友重聚,能够在有生之年再次感受友情的温暖,这或许比什么都重要。

每每回想起父亲那天的笑容,回想起那些老人眼中久违的光芒,回想起他们相聚时那种超越年龄的快乐,我觉得,对父亲来说,那一天的聚会,抵得上无数个平淡的日子。

我轻轻关上电脑。屏幕暗了,但照片里的笑容还在发光。父亲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今儿几个老汉红火好了!”

王云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