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间那一树繁花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16 10:00:12 编辑:李 娜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一
路遥,一个黄土高原的儿子,一个“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农民之子,一个把文学看得比山还高、比生命还重的文学之子。正如《平凡的世界》中一句话:“人生对于那些不甘灵魂平庸的人来说,是每天进行着斗争的。”路遥便是把所有的生命奉献给了伟大的文学事业。为了文学他排斥舒适,斩断温柔,拒绝了尘世的喧闹与诱惑,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为了一部《平凡的世界》,他呕心沥血,整整花了六年时间,几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打了一场消耗战。当作品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在卫生间的镜子里看到自己满头的白发、憔悴的面容,他就像小孩子似的出声地哭了起来。他在《早晨是从中午开始》中这样写道:这是一次漫长的孤旅,为此,最宝贵的青春已经一去不返,我曾丧失和牺牲了多少拥有的生活。但他一点也不惋惜,相反,他感到非常欣慰。他感觉对得起自己生活过的土地,感觉自己对得起圣洁的文学。为了文学他燃烧了自己,直至生命的终结。他无怨无悔,问心无愧。
二
我常常反复阅读路遥的作品,每次都会泪流满面。记得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我觉得路遥的作品是我的精神财富,比如孙少平在极其艰难的境况下,仍然不放弃读书,这种追求的精神,我觉得对我们这个时代太重要了”。一个个平凡的爱情故事,一次次平凡的思想斗争,一幕幕催人泪下的生死离别。作品记叙了人间永恒的亲情、纯洁的友情及美好的爱情。
束发之年,我如愿考上县重点高中,正是受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影响,我离开了村庄,走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午后的山路异常寂静,天空的白云落在远处的树林中,阴翳处就像是大山里一个黑色的洞穴,从周围明媚的阳光中塌陷下来。我抬头仰望大山,连绵起伏的山峰宛如一条曼妙的飞龙,在天空中自由舞动。这座叫作凹背龙的山,是我们村庄通向外界的必经之路。一条数米宽的马路从山顶劈开,两侧是高高的悬崖峭壁。一道刺眼的光芒从前方射来,我们经过这一段马路,仿若在跨越一扇门,走向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不仅对我们平凡的生活进行了深刻诠释,而且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战胜挫折,去超越苦难。我记得,平川中学的夜色在朦胧中透着一束束光,橘红色的灯光点缀着黑色的校园。在烛光的照耀下,我们的头影倒映在堆积如山的课本上,影子因为疲惫变得沉重,而一座座更加沉重的大山压在我们每一个人身后。不过,火焰燃烧着青春的梦想,一股向上的力量将我们沉重的身体托举。
三年之后,我顺利考上大学。站在潋江河岸,阳光犹如流水一般淹没我的身体,我瞬间感觉自己变成了一条游荡在潋江上的鱼,游向更加宽广的江河。
多年以后,三十而立的我走到了人生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抉择。一条通往魔都上海的路,另一条抵达梦想彼岸的路。有一天,我有了去省城从事文学工作的机会,为了挽留我,单位决定将我们夫妻调往上海本部工作。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似乎是走向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另一条似乎是通往汪洋中的灯塔。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去从事文学事业。
我的选择无疑是路遥苦行僧般的生活影响着我,指引着我。我朝遥远的灯塔驶去,这注定是一条孤寂的漫漫长路。一个雪花飘零的日子,我独自来到省城。有了《平凡的世界》给予的力量,我的心境和皑皑白雪一般光明。
三
我想,路遥的作品之所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因为他关于“苦难”和“真善美”的描写。
“苦难体验”是路遥小说的一大主题,不管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还是《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马建强,还是《人生》中的高加林,他们都是苦难的承受者。但路遥并没有单纯地描写苦难本身,而是通过苦难来写人的人格、人的尊严。他通过塑造孙少平、马建强等坚强的人物形象,传达面对苦难不屈的精神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他的笔下没有一个消沉不振的人。他们不是消极地对待苦难,而是用自己的热情战胜挫折,去超越苦难。比如,孙少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每天苦苦为生存挣扎,受尽折磨,但他没有颓废消沉、自轻自贱或者自暴自弃。相反,他主动地选择和迎接了苦难的挑战。他没有倒下,因为他一直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正如德国球星科勒尔所说,我们最伟大的精神就是,每当人们以为我们倒下时我们依然站着并投入新的斗争。是的,孙少平做到了,他始终相信通过火一般的洗礼,自己能酿出生活之蜜。
路遥积极的写作态度,“将苦难体验升华到人生哲学的境界”“写出了震撼心灵的巨大内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他关于“苦难体验”的小说能够使读者在徘徊迷茫的时候找到方向,在孤独寂寞时得到安慰,在柔弱无助时得到力量。
路遥的小说另一个主题是对“真善美”的描写。为什么读者看他的作品会热泪盈眶?因为他的作品描写得很真很纯,在他的作品中藏着美好的道德情感,正是他对真善美的深刻描写,才拨动了我们心灵最底层的脆弱琴弦,使我们流下最原始的感动泪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这样说,我们活在人世间,最为珍视的应该是什么?金钱?权力?荣誉?是的,有些东西也并不坏。但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温暖的人情更为值得珍惜——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美好,莫过于这一点。
文学最基本的还是要与人为善,我们要去书写丑和恶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要书写一些真善美的东西。路遥正是用自己的善心、怜悯之心,抵达文学的本质,抵达人的内心深处,像一束微光一样穿透阴霾。
作家路遥以生命的全部行进在人生唯一的文学的探索之路,用自己的真诚与仁爱写出了人间的真善美,温暖了人们的心灵。命运之河从来都不会风平浪静,我们更像汪洋中的一条船,在浩瀚的大海中漂泊前行。我们都曾把自己想象成一条灵活的鲤鱼,可惜点额不成龙,无奈只能做平凡的小鱼虾米,生活的巨浪常常将我们拍打在岸上,让我们遍体鳞伤,但我们越挫越勇,脱胎换骨,身体盛开出绚丽的花朵。
史铁生先生在《悼路遥》文中写道:“这声音流传得比四十二年要长久得多,就像那块黄土地的长久,就像年年都要开放的山间的那一树繁花。”
欧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