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家堡民国富商刘大荣轶事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8-15 09:08:02 编辑:李小龙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高家堡,一座近六百年的古镇,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榆神线改道大保当、锦界之后,堡内人口锐减,不复往日繁荣。近年来,由于石峁遗址的发现以及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取景拍摄,高家堡再次成为旅游热点。神木市政府倾力打造了南城墙,维修了北城墙,也在古城内投资新修了部分老旧四合院,但东西城门洞还保持着昔日的原貌。
高家堡古镇是秃尾河中游的一颗璀璨明珠,自明正统四年(1439年)修建以来,一直是边贸重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当地民国巨商刘大荣的老宅在高家堡镇小南门入口,一座看上去十分普通的院落。刘大荣的贸易货栈在今天的供销社院内,据传当年其院内骡马成群,货物堆积如山,客商络绎不绝。账房先生手里的算盘整天打得噼里啪啦响,整箱整箱的银洋在院子里进进出出。可以说,刘大荣的名字就是高家堡富商的代名词,一度名传塞上,贸易货栈遍及周边商贸重镇,远达包头。
高家堡解放后,刘大荣一家迁往包头,从此改名换姓,不知所踪。刘大荣的近亲在接手刘大荣的老宅后,将部分老宅出售他人,在翻修老屋时,宅中找到不少金银财宝。
为什么刘大荣能拥有这般财富,当地现在还流传着他的诸多轶事。传说刘大荣特别节俭,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据说他的家人经常吃不饱饭,经常等刘大荣去店面忙碌的时候,家人就偷着在家做饭吃。有一次,大门口放哨的仆人看见刘大荣背着手快回来了,刘大荣的老婆赶紧抓了一把黑豆专门撒在院门口。刘大荣看见院门口撒落的黑豆,一边嘴里嘟囔着:“谁又做下这么个事情。”一边弯下腰,开始捡拾洒落在地上的黑豆。家人趁此时间,急忙收拾好碗筷,才不被刘大荣发现。每年过八月十五的时候,刘大荣总是不在十五这天给家人吃顿好的,而要等到十六自家亲戚女客都来了,才一起吃顿好的。这样一来,本来是两顿好饭,生生被刘大荣“巧妙”地吃成一顿。
刘大荣节俭不说,头脑也特别灵活。一次他去包头贩运食用油,因事情耽搁,到包头的时候食用油已被一个大客商全部收购。刘大荣见此情景,走街串巷,把包头所有的油篓子都收到自己名下。没有油篓,大客商收购的食用油无法运输,只好前来祈求刘大荣卖给自己油篓,刘大荣以手头有油篓为条件,成功地让富商把油分给了他一部分。还有一次,他在包头旅馆里住宿,晚上解手时听到店里有国军谈论需采购大量粮食用于军饷,他便当夜联络各粮油商号收购所存粮食,等到军方收购时,他便以高出数倍的价格狠赚一笔。在那时的高家堡镇,刘大荣可以在秋季将所有的特产,如红枣、油料、豆类、皮张等全部低价收购,待到价格上涨时依次卖出。
财富的积累,让高家堡镇周围的上等水地,慢慢都盘在刘大荣手中,他将这些水地大部分种植了罂粟,售卖获取巨额利润。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的刘大荣,还把目光瞄准了当时非常紧俏的制碱工业生产上。他联络高家堡富商亢万礼、寇瑞生于1940年在红碱淖畔马莲河村,合资兴办“三盛长”碱坊。碱水和卤水是居家生活的必需用品,涉及到千家万户,所以产品的价格为刘大荣等三家垄断。这些产品甚至售卖于周边省区,为此刘大荣获得了超乎一般财主的收入。当地有民谚曰:十六座盐铺半座城,笸箩抬着元宝挤烂门。表明了当时盐碱生意的繁盛。
1947年高家堡解放后,人民政府与原“三盛长”碱坊协商,将其改为公私合营的陕北榆神碱厂,直属榆林专区,并将原神木官碱局财产合并其内。 1956年转为地方国营企业,下放至神木县,改名神木碱厂。尔林兔碱厂在解放后几十年里仍然造福当地的百姓,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今天走在高家堡古镇的街道上,虽然只有零星的商铺,但那个曾经的民国富商刘大荣的往事,仍然在启迪着高家堡镇创业者的思路。刘大荣已经走入了历史,但他的故事仍然被人们传颂,他捕捉商机的头脑令人叹服。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新的网络时代,但曾经那些灵活多变的经商逻辑仍然可以借鉴。
贺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