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呜咽泉——黄土高原上的两千年忠魂咏叹
来源: 时间:2025-08-15 09:09:10 编辑:李小龙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在绥德县城区东南方向,有一座名为呜咽泉的村子,村子里有一眼泉水,每当清明谷雨时节,便会传出幽咽般的流水声,如泣如诉地回荡在黄土沟壑之间。
这眼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泉水,承载着大秦帝国最悲怆的往事,将秦公子扶苏的忠魂永远镌刻在陕北高原的记忆深处。
公元前210年深秋,疏属山下的秦直道扬起遮天蔽日的烟尘。监军上郡的公子扶苏接到使者快马送来的诏书时,正在校场检阅蒙恬训练的戍边将士。
据《绥德县志》记载,这位以“仁德”闻名的皇长子展开帛书,看见“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的朱批时,手中青铜剑铿然坠地,剑锋在青石板上迸出的火星,化作泉眼旁至今可见的赤色斑痕。那日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疏属山顶滚过阵阵闷雷,三十万边军铠甲相击的铿锵声惊飞了满山的寒鸦。
扶苏接到诏令,见父皇所指斥之罪行均属乌有,知是听了奸佞小人谗言。但父皇之令,不敢违抗。自己死不打紧,朝中小人弄权却是关乎秦室江山的大事!
他越想心情越悲痛,便骑马出城,信步而行。正行之间,马突然停步不前,扶苏抬头一看,面前石壁高耸,挡住去路,观之,乃城东五里卢家湾之石壁。细思之,石壁挡道,难道是“逼”我自尽不成?看来天意如此,我扶苏也只好认命了!
于是,扶苏下马,跪在石壁前,不禁悲从心来,放声痛哭。
他越哭越悲,直哭了三日三夜,泪干而泣血,声竭而呜咽。忽然石壁上淌出数股泪滴般的泉水,滴流而下,其声似呜咽。扶苏见状,知天地山川也为我悲伤,便不再迟疑,当即拔剑自刎而死。
扶苏死后,葬于城内疏属山顶,后人建祠敬奉。卢家湾石壁之泉水则长年滴流,泉声鸣不绝,人们遂名之曰“呜咽泉”。
后代文人墨客对此多有题咏,其中唐代胡曾有《杀子谷》一首曰: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
此诗千古流传,为这眼清泉注入了不朽的灵魂。
如今的呜咽泉畔,新修的青石步道与古驿道遗迹平行延伸。来自各地的访客抚摸着井台边沿的岁月留痕,总能从风中捕捉到某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或许是蒙恬部将捶胸顿足的铠甲震颤,或许是戍边士卒含泪唱和的《无衣》余韵,又或许是历代文人墨客在此题壁时的狼毫擦过石面的沙沙声。
夕阳西下,当绵长的暮色漫过疏属山脊,最后一抹金晖攀上秦长城的夯土残垣,呜咽泉便漾起粼粼碎金。波光摇曳间,两重虚影自两千年前的光阴深处浮现:一个是峨冠博带的公子扶苏临泉而立,一个是按剑远眺的蒙恬将军背影。
这两个凝固在历史瞬间的身影,早已化作黄土高原的精神图腾,在四季轮回中讲述着关于忠义、仁德与文化传承的永恒故事。
在呜咽泉的粼粼波光中,扶苏与蒙恬的身影早已超越了历史人物的范畴,化作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舍生取义”的文化符号。当游客的指尖掠过泉边斑驳的秦砖,触摸到的不仅是两千年前的战争与权谋,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对忠孝节义的永恒叩问——这眼泉水之所以能流淌至今而不涸,正因它承载着中华文化最深层的精神基因:在个人命运与家国大义的天平上,总有人选择以生命完成对文明火种的守护。
文图/雷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