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房泥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8-30 09:58:56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说起乡村生活中的各种活儿,上房泥可算是个重活、累活,外加脏活。
20世纪80年代,村里部分人家开始陆续搬出土窑洞,住进了土坯房。房子的大梁用杨木制成,梁上依次放上檩条、椽子、席笆子,铺上麦草,然后在上面抹厚厚的一层草泥。等草泥干了以后,再上一层草泥,这样房子就能够遮风挡雨了。
秋天,多数人在房顶晾晒玉米、葵花等。经过反复踩踏,房顶的泥皮就会变酥。一到开春下雨,房顶或多或少会出现漏雨的情况。漏雨的房子,就如杜甫先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人们不得不让桶、盆子、塑料布齐上阵,雨滴落下的声音恰似“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于是,几家人一商量,决定变工上房泥。
上房泥得有麦草,一般都是用六月份麦子收割完之后,入冬前储藏好的麦草。男主人先得把黄土,最好是带点黏性的土和麦草拉到门前来,把黄土扒拉开,中间留个坑,担几挑水倒进去,再把麦草放进去闷着。等到把麦草闷软了,就开始和泥。泥和得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太软了耙子撩不住,太硬了房顶抹泥的人抹不开,得要不软不硬恰到好处。现在想想,那个年代的男人可真是不容易,生活把他们磨炼得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
泥和好了,架板、装泥的桶子、铁锹、上房的梯子、泥抹子也都准备好了。大家分工合作,房下有人装泥、提泥,中间有人站在架板上往上传泥,房顶上有人负责供泥,整个流程流畅自然。而抹房泥是要有技术的,一般厚度在两三厘米,要抹得匀匀的、平平展展的。要是抹得手腕困了,就休息片刻,吃个西红柿,或者啃根黄瓜、吃块西瓜。烈日炎炎下,房顶上下,虽人人一身泥和汗,但欢声笑语不断,一幅大集体劳动的生动画面!
房泥上好后每个人的衣服上、脸上、头发上都是泥点子。他们洗一下,然后坐在饭桌前,两杯酒一喝,几筷子肉一吃,头也晕乎了,人也兴奋了,浑身的毛孔也舒展开来了。回家睡上一觉,第二天又是生龙活虎的一天。
光阴似箭,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那些上房泥的人也变老了。他们领着养老金,住着楼房,用着手机,餐餐有肉,出门有车,衣食无忧,快乐幸福!但他们心里,还经常怀念着那冬暖夏凉的土坯房。
高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