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苗家坪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9-01 07:19:30 编辑:李强 责编:王丹

最早听到苗家坪时是一九六七年农闲的冬天,父亲用平车从子洲拉煤炭回来后又将煤炭卖给村里的社员。他给我讲炭、盐、硝、卤水这些苗家坪有的东西,让少年的我对苗家坪产生神奇的向往。

一九七七年上高中时,我利用节假日去苗家坪赶集,自行车后座上绑的筐子里装满了蔬菜,心想把菜卖了再买点特产回来卖,像父亲当年那样从一买一卖中捞点蝇头小利。

苗家坪在三零七国道西南下的沙坪滩上,长长的街道两侧整齐排列着作为店铺的石窑洞,相距三五米店面门前便有高大的榆树槐树或者白杨曲柳,带来一片阴凉,萌发出一缕缕微风。从乡下来赶集摆摊的人,多数都会闲散在茂盛荫郁的大树下。

卖沙柳筐的人会把圆筐、方筐、大小筛子、背篓根据类别有序地放置在自己占有的摊位上,然后解下头上拢的羊肚子手巾擦擦脸后又搭在肩头上。不一会身边会多出一个人来,从平车上卸下面案、擀杖、锄把、扁担、小板凳、抿节床子、甑片、木碗木勺,他是心灵手巧的木匠,很勤劳地把普通人当柴禾烧的小木块小木棍加工成农家日用品。这些耍手艺的乡下人喘口气时,会从大襟袄里掏出长长的旱烟锅和火柴,哧一声擦着火点燃烟锅里的烟。火柴灭了,不会再用另一根火柴。身边抽烟的人总会热情地说:“老哥,对个火吧。”于是一人的烟锅压在另一人的烟锅上,吧嗒吧嗒地吸上几口火就着了。他们喜欢说的话题是庄稼、牛驴、鸡羊,包括在黑夜里辛苦做出来的这些属于自己的作品。这些有生命没生命的每天和他们共存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和它们的共存是相互有个照应,相互在酸甜苦辣中维系着日月。

当然,时常有女人挤过来,她会从背篓里拿出高粱穗子做成的锅刷刷,糜子穗穗缚好的一把把笤帚,秸秸秆纳的锅盖和大小方盘。她的男人过来了,会从背上撂下一捆扫帚,她又会很快地摆出一个方阵来。男人们会主动搭理女人,相互间说句笑话。都是赶集摆摊人,相熟,习惯了以说笑语逗笑的方式寻找快 乐。

男人们比较安静,有人看货便上前搭理,帮助买东西的人挑货。女人就不同了,只要有人面前经过就手忙脚乱地打招呼,问要点什么,生怕错过卖货的机会,说话时脸上挂着微笑。

和他们紧挨的是柳匠,用剥光皮的红柳编织成笸箩、簸箕、针线斗,雪白雪白的,拿粪斗子、打水斗和茅斗是用没有刮皮的毛条编织的,还有打石头人戴的安全柳帽和细小嫩条编织的凉帽,放鸡蛋的小柳桶。

这些人都是集集不误的摆摊人,他们的货物摆在苗家坪的前街头,挺显眼的。

大街两边的店铺,有卖棉花的,卖布匹单子的,卖百杂日用品的,开饭馆肉铺的,卖棉花网套的,弹羊毛擀毡的,裁缝加工衣服的,也有摆张桌子修钟表的,修锁子配钥匙的。店铺背后是家院,每三五个铺面间有一个巷子,小巷子里有懒散的老人,也有少数年轻人和儿童,像俱乐部,有讲古朝说笑话的,有下象棋的,也有搁方点羊粪珠珠的。

过去的骡马大店改为住户和小作坊,做豆腐的,吊挂面的,漏粉条的,钉锅钉盆盆碗碗的,钉秤的,收购农副产品的,收购远志甘草的,收购山鸡山兔的。

从四面八方来的赶集人熙来攘往地在街道上进出各个店铺,买上他们急需要的用品,也免不了到饭馆里买碗杂碎粉汤或者吃碗饸饹吃碗揪面片的。若遇上几个亲朋好友,会要上个猪肠豆腐、麻辣猪肝、羊肚细粉、耳丝黄瓜,再拼上几个小菜喝上半斤烧酒叙叙旧,东拉西扯地拉上一阵子开心话,酒大的人,会放开嗓门唱上几句酸溜溜的酒曲,招来一群赶集人,哄堂大笑。

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女人们,会在集市上割上二斤八两肉,拿回去掺和些山蔓粉条或者是大白菜,让一家人分享,或者买几个饼子蒸馍带回去让老人和儿女们吃。即使自己的男人和孩子在饭馆美美地咥上一肚,她只站在一边喝碗不花钱的面汤,连声说不饿。这不是俭以养德,实在是舍不得吃。

苗家坪的后街头,是镇上最活跃的地方。有粮市、炭市、铁匠铺、牲畜交易、皮毛买卖、劁猪骟羊、钉鞋的、修理自行车的……

种地的庄户人多数养着牛驴,牛驴是他们忠实的朋友,生产劳动的得力助手,耕田运肥,远行拉运,滚碾子拉磨,都离不开它们。市场上交易的大牲灵,多数是老弱的牛驴,也有病残的骡马。当主人把这些忠实的朋友交给买主时,脸上无丝毫笑意,反而涂抹的是无法洗去的苦愁和沮丧。他们知道,为自己一生吃苦不言苦的伙伴将要远去,遭遇屠宰,他们会静静地呆立一阵子,眼望着养惯的牛驴不情愿地离开自己,不时地回过头来顾盼,眼里满含绝望的目光时,他们的心碎了,心在滴血。

对于那些捯弄屠宰牛羊的人来说,他们买到了便宜货后,嘴角的微笑泛着甜丝丝的光,他们用手掌拍打牛驴的后胯,放开脚步,扬长而去。

女人们能做主的只有那些鸡鸭蛋类和自家地里产的蔬菜瓜果,带到集市上随便找一空地蹲下来,不管有无人过问,不停地吆喝,直到卖完为止。然后到供销社和个人摊点买上煤油火柴,扯二尺黑条绒、半斤麻皮,给大人娃娃们做双见人鞋。有的只买点煮蓝煮黑的机线,剩余三五分抓几颗蛋蛋糖,回家让儿女高兴高兴。

铁匠铺里炉火正旺,铁锤一起一落溅起星星火花,他们在打制斧头、镰刀、镢头、铁锨、门栓关,用废旧铁丝钳制狗缰羊缰。他们一年四季以火为伴,以铁为业。在冬天,铁匠炉旁会多出许多人来,除买农具的人以外,还有闲着没事的人来这里取暖。

铁匠铺旁的炭市上,来买炭的有邻近的社员,多数是绥德来的贩炭人。从高坪、槐树岔和三川口拉到这里卖炭的人,会在日暮时将卖剩的炭贱卖给炭场。执秤的是炭场主人,他赚上点钱转卖给从东路上来的贩炭人。

靠近国道路畔下的平地上,有许多卖旧衣服的外乡人,这些衣物是从大城市垃圾桶里捡来的,卖价便宜,摊点前常常会围上一圈婆姨女子。

我从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四年之间常去苗家坪赶集,最初是贩青货(瓜果蔬菜),后来贩猪羊,贩粮,贩羊皮。

苗家坪街上有许多外来人。李生财在苗家坪镇上以屠宰牲灵为业,他的祖父在清末离开绥德五里湾落户到南川裴家湾水园则坪,他的父亲在民国时来到苗家坪镇上。我因捯弄猪羊和李生财相识,论辈分我是他户家小叔。他帮了我不少忙,我买的粮多了就存放在他家,没钱了他给我当保人,他出面说合生意总是向着我,我在他家吃过不少 饭。

我到苗家坪赶集,有时会带上石家庄运过来的日用杂货,转手批发给镇上的店铺摊点,做了不少来回买卖。

三十多年过去了,每次想起苗家坪我就会激动一番。在苗家坪,我感觉就跟在自己家中一样如意自在。

李强国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