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直叙的人生底色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9-17 09:17:41 编辑:张倩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九十二岁的朱直叙老师召开他个人文学作品研讨会,作为他的晚辈我很荣幸能够参加。朱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年逾九十高龄,能举办个人作品研讨会,这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件幸事,也是一件喜事。古人云:人活七十古来稀。放眼望去,社会当中有几人年逾九十岁,仍然能够精神抖擞、耳聪目明,仍然能够笔耕不辍?我很感佩他对生活的真诚真情,感佩他对文学的赤诚守望。

要从朱老师身上学习的地方有很多。朱老师身上有着崇高的敬业精神,他当过民办教师,后来又调入宣传部门从事宣传工作,从党校校长职位退休,我们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他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在担任《横山文苑》副主编期间,他审阅过的稿件,对每一篇文章都极其认真、负责,部分稿件语言有不过关之处,只要他觉得思想内容还有一定价值,就会不辞劳苦,耐心地字斟句酌,朱笔眉批后力争使其发表。这些看似小小的举动,其实更见朱老师工作的认真、严谨,也是对基层作者的一种鞭策和激励,这无形之中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让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写作中来,让更多的人愿意支持《横山文苑》的编辑工作。我曾给朱老师写过一篇人物传记式的小文,写好后请朱老师看。朱老师看后细致地又改写了一遍,文章前后一比对,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看朱直叙老师的文章,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首先,朱老师的文章没有假、大、空,生活味十足。其次,朱老师的文章写得饱满,特别是人物,他从多个维度、层面去表现,有大量鲜活的事例来做支撑。三是他写文章有意识地多搜集素材。素材是什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素材就是做饭的材料,好的素材就是好的食材,落在写文章上,就是行走万里路、读破万卷书。去过朱直叙老师家的人都知道,朱老师的案头堆积着大量的书报,他坚持每天读书看报,看新闻,几十年如一日地养成了良好的剪报习惯。长期坚持下来,大量有价值的素材被收纳,分门别类整理收藏,用起来也方便、快捷,当时看着不一定有什么用途,但真正用起来,不能不说这是无形的财富。所以我们在读朱直叙老师的文章时,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他的语言十分朴素,又非常接地气,让人有读了仍想读的快感。

朱直叙老师身上有着严谨的治学精神。朱直叙老师几十年来潜心创作,发表、出版的著述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也不为过。有《世事大观园》《真情集》《直言集》《长寿之道》《桑榆走笔》《致远去的岁月》等10部著作,他曾在《榆林日报》《陕西农村报》《陕北》《金秋》等报刊发表文章近千篇,字数超200万字。在小县城,几百万文字摞起来的厚度就成了别人可以仰望的高度。翻开他的著作,没有艰涩难懂的理论篇章,有的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看似碎片化的文字,如果用笔将它们串联起来,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缩影。朱直叙老师的杂文针砭时弊很少用大道理论述,他会选择某个小切口,三言两语将时弊剖析出来让众人阅览、思考,看似三言两语却入木三分,看似轻松自然却诙谐自如。写小文章难,小文章既要在有限的版面里有看点,还要有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如医生做手术,心中没有一个准头,那肯定是可怕的事情。写文章也需要“准头”,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经验的人,他能驾轻就熟,做到轻松行文,游刃有余,我认为朱老师做到了。

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着生活对他的态度,你对万物发出微笑,万物自然回报你微笑,你对生活暴跳如雷,生活绝不会回你满面春风。积极乐观是我们在朱直叙老师的身上学到最好的人生态度。认识朱老师的二十年里,朱老师一直是和蔼可亲的,他从来没有架子,很让人敬重。他总是勤勤恳恳地作文论述,是我们县城文学圈里肯吃苦的“老兵”,是德艺双馨的“老兵”。在二十多年的相识中,我看到朱老师义务给多所学校的师生讲授写作课,为离退休干部作过无数次专题讲座。朱老师不要求物质上的富裕,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他在精神世界里寻求幸福喜乐。朱老师曾给好多人写传立说,他传递着浓浓的情与义,朋友情、同事情、战友情、师生情,还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担当之情。朱直叙老师将这些情与义融入他的文章里,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他的浓情厚爱,这也是朱老师身上难能可贵的人生底色。

朱直叙老师在研讨会上,谈到文学时说了这样的话,很让大家感动,他说:“感谢文学,文学让我不倒,文学让我不老,文学让我现在还能欢蹦乱跳向前跑。”这是一位乐观者对生活的挚爱之情,这是一位智者对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我们从朱直叙老师身上可以学的东西有很多,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我想乐观一定是长寿之道,也一定是幸福之道。

谢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