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话重阳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0-29 08:55:21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重阳,始于上古时期的丰收祭天活动,逐渐融入敬老文化。因农历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而得名。后来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逐渐成为承载思乡之情、寄托长寿期盼的传统佳节。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借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意象抒情言志,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重阳诗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十七岁客居长安时写下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尽了游子的思乡之苦。孤身漂泊在陌生的京城,重阳佳节之际,对亲人的思念愈发浓烈。他遥想家乡的兄弟正在登高望远,衣襟上插满茱萸时,定会发现少了自己一人。没有复杂的修辞,只用“独”“异”二字勾勒孤独处境,以想象兄弟的举动反衬自身的思念,把普通人共通的乡愁写得真切动人、淋漓尽致。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在池州任上所作的《九日齐山登高》,藏着失意后的豁达。秋日里,江水倒映着雁影,他与友人携酒登上齐山。尘世中难得开怀大笑,不如趁此佳节把菊花插满头再归去。前两句绘出江天秋景的开阔,后两句直抒胸臆,看似尽情享乐的背后,藏着对人生不如意的释然,不禁让人体会到乱世中借佳节排遣愁绪的复杂心境。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晚年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借菊花写尽老当益壮的情怀。满园菊花多是金黄灿烂,唯有一丛白菊洁白如霜。他以花喻人,不叹衰老,反赞白首亦有少年情致,用直白的比喻展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正好暗合了重阳敬老的深意。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勃客居西蜀时所作的《蜀中九日》,将乡愁写得尤为沉痛。重阳之日登上望乡台,却在他乡的酒席上为友人送行。南方的湿热生活早已让人厌倦,偏偏此时北归的鸿雁从头顶飞过。末句看似无理的质问,却把对家乡的眷恋与对漂泊的无奈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短短四句便写尽客中送客的双重愁绪。

重阳节的习俗丰富而厚重。登高是必备之举,古人认为此举可避灾祈福,亦是与秋日风光的告别;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更是不可或缺,菊花因凌霜开放被视为长寿的象征,早在汉代就有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此外,吃重阳糕的习俗流传至今,“糕”与“高”谐音,寄托着步步高升、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敬老、爱老便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道德准则,而重阳节正是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从祭天祈年演变而来,逐渐融入向长辈献糕酒、陪老者登高的习俗,将孝亲理念化作具体仪式。

作者:岳慧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