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与“人”间寻精神之根——评梦野中篇小说《土人人》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20 09:52:01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人生旅途,行色匆匆,无论走多远,我们心中总有一片割舍不下的故土。而梦野的中篇小说《土人人》正是这样一部触动心弦的作品。它以陕北说书人的命运为线索,诠释了“土”不仅是生存依托,更是精神寄托,“土人人”则是这种文化特质的生动写照。

翻开小说,扑面而来的便是那浓郁得化不开的“土”的气息。故事开篇,黄风卷着沙土,“呼噜噜”吹得人睁不开眼。这“土”是陕北沟峁的黄土,是农民耕种的泥土,也是说书人奔波时肩头的浮尘。书中写道:“那弹三弦的,像寒露时刨出的圆滚滚的土豆,一个一个都沾着土,像有酒窝的地方,似乎有隐私,大多是有新芽的,那里沾着更多的土。”瞧,这些沾着泥土的说书人,在寒冬里“瑟缩着身子,仿佛会生长黄土,满身满身的,自然都是人见人喜的土人人了。”他们与土地如此亲密无间,土地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生命的底色。

故事的核心,终究是“人”,是在命运洪流中挣扎、迷失后终将回归的人。主人公梁梁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真实得触手可及。他这一生,仿佛总在与脚下的这片黄土地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拉扯与纠缠。他既盼望着挣脱它的束缚,在广阔的天地之间遨游,却又一次次被它那无形的根脉狠狠拽回。小时候饿到忍不住偷摘青杏,那酸涩的滋味或许是他对生活最初的不满与反抗;动荡年月里,他也曾做过糊涂事,在时代的漩涡中迷失了方向;后来,还被“暴富梦”迷了眼,以为找到了改变命运的捷径,却不知陷入了更深的泥潭。他一次次走岔了路,但他心里始终揣着一点念想,那是师父登登的教诲,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牵挂。正如那首信天游所唱:“半碗黑豆半碗米,端起饭碗想起你。端起饭碗想起你,眼泪滴到饭碗里。”这份藏在烟火气里的深沉思念,如同黑暗中的明灯,支撑着他执意寻找师父的墓地。但他的寻找,不仅是对师父的寻找,更是对自我身份和精神家园的寻找。他说:“我要把师父找到。我要让他知道,他离开人世后,我们可争气了,出人头地了,有了更多的舞台,依然在弹着三弦……”话语中透出他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精神归宿的渴望。

与梁梁的迷失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师父的执着坚守。即便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遭批斗、被游街,他也从未放弃说书这门手艺。这份坚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也是对自身信仰的执着。而梁梁的“迷失”,则反映了年轻一代在时代变革中的迷茫与困惑。他们渴望改变命运,却往往在追求中迷失方向。作家梦野通过勾勒师徒二人一守一迷的人生反差,道尽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也引发读者对坚守与传承的思考。

最终,“土”与“人”在故事里浑然一体。“土人人”这个称呼,带着泥土的朴实,闪着金子般的光,是陕北人骨子里的精神烙印。他们是登登、梁梁、八柱这些把说书融进骨血里的民间艺人,也是折家庙里在黄土中刨食却坚韧生活的乡党。故事的结尾,梁梁终于寻到了与师娘合葬的师父,他紧紧抱住那个朴素的罐子,仿佛把半生的愧疚、思念与顿悟都拥入怀中。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所有的情感都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后来省里邀请传承人梁梁进京献艺,他几经考量,还是决定把机会让给八柱。这一决定,标志着他从个人的忏悔走向了文化的传承。他终于明白,真正的传承不是个人的荣光,而是让艺术在土地上生生不息,让这份精神在每一个人心中扎根。

“就是土人人了,地下的和地上的,死去的和活着的,都是黄土人人了。”字句入目,心头骤然一震,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击中。这朴素的话语里,藏着最深刻的生命哲思。是啊,我们从来都是土地的孩子,与黄土有着无法割舍的羁绊。在这个瞬息万变、脚步匆匆的时代,我们如同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舟,常常迷失方向,忘记了内心深处那份对精神故土的眷恋。而《土人人》恰似一位从黄土高原深处走来的智者,他一身风尘,满鬓霜华,却目光坚定,以故事为弦,轻轻拨动着每个读者的心。它宛如一声温柔的叩问,在岁月的长河中回荡:“纵使前路漫漫、行至天涯,谁又能忘了自己的根扎在何处?”这叩问如光,穿透迷茫,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土地、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它让我们懂得,那种如黄土般扎实、坚韧、能包容万物的品格,才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稳、走得远的底气。

感谢作者梦野,用如椽之笔,为我们呈现了“梁梁们”的悲欢离合,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的人物,重新触摸到生命的厚重与温度。从“土人人”的故事里,我们寻得了心灵的归宿,也从中汲取了一份踏实而温暖的力量,让我们能在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

高创艺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