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洛阳桥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26 09:17:14 编辑:康敬卓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跨海飞梁叠石成,晓风十里度瑶琼。雄如建业虎城峙,势若常山蛇陈横。脚底波涛时汹涌,望中烟屿晚分明。往来利涉歌遗爱,谁复题桥继长卿。”此为南宋诗人刘子翚诗赞洛阳桥的恩泽以及蔡襄筑桥的济世功业。
洛阳桥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位于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交界,该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731米、宽4.5米。桥体为“东北—西南”走向,有45座石墩,桥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栏。
2025年深秋一个晴朗的早晨,披着闽南微微的海风,我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泉州洛阳桥,领略了这座被称为“海内第一桥”的奇特和雄姿。
在泉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韵味的城市里,时光仿佛是一坛陈酿,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岁月的芬芳。而洛阳桥,便是这坛佳酿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横卧在洛阳江入海处,见证着千年的潮起潮落,诉说着无尽的沧桑与传奇。
站在桥头,寻桥望去,洛阳桥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伸展在碧波之上,与蓝天、白云、江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壮丽画卷。桥身由巨大的石块砌成,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历经风雨的洗礼,依然坚固如初。那泛灰古朴的色泽,仿佛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沿着桥畔的小径缓缓前行,脚下的石板路坑洼不平,却充满了岁月的质感。抚摸着桥边的石栏杆,这些石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栩栩如生的狮子,或蹲或卧,形态各异,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古老的桥梁;有寓意吉祥的云纹,线条流畅,飘逸灵动。指尖触碰到的是粗糙而又温润的石头,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工匠们辛勤劳作的汗水与智慧。
洛阳桥的建造,堪称古代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在古代,洛阳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建桥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智慧的泉州人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采用了“筏形基础”的独特方法,先在江底沿着桥的中轴线抛掷大量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石堤,然后在石堤上建造桥墩。为了增强桥墩的稳定性,又将桥墩两端砌成尖尖的形状,以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也为后世的桥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除了独特的建筑结构,洛阳桥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种蛎固基”。工匠们利用牡蛎附着在石头上生长的习性,在桥基上养殖牡蛎。牡蛎的壳会紧紧地附着在石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不断地繁殖生长,将桥基的石头牢牢地凝固在一起,从而使桥基更加坚固耐用。这一创新之举,堪称古代生物工程学的典范,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漫步在洛阳桥上,微风拂面,带来丝丝咸湿的海风味道。极目远眺,江面上波光粼粼,渔帆点点,偶尔有几只海鸥在低空盘旋,发出清脆的叫声。桥的两侧,是广袤的湿地,生长着芦苇和红树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不仅是多种鸟类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也是抵御台风和海浪侵蚀的天然屏障,它们与洛阳桥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
洛阳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要道,更是一座文化的桥梁。它见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在古代,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无数的商船从这里出发驶向世界各地,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海外,同时也带回了异域的文化和商品。洛阳桥作为连接内陆与海洋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国内外的商人、行者都曾从这座桥上走过,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故事,为这座桥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今,洛阳桥已经成为了泉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洛阳桥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璀璨夺目。桥上的灯光与江面上的波光相互辉映,如梦如幻。人们漫步在桥上,欣赏着这美丽的夜景,感受着这座古老桥梁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泉州的洛阳桥,是历史的丰碑,也是智慧的结晶,更是一座文化的桥梁。它静静地横卧在洛阳江上,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发散着多彩魅力。它承载着泉州人民的记忆与情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与变迁。在未来的岁月里,洛阳桥将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向世人诉说泉州的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 苏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