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烈之志 赴时代之考——观电影《李子洲》有感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26 09:18:51 编辑:康敬卓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当电影中黄土高原的唢呐声伴着百姓自发抬棺的身影渐次远去,李子洲先生37载短暂却滚烫的人生,在我心中刻下了新时代年轻领导干部的精神坐标。作为朱秋玥导演倾力呈现的革命题材力作,影片以细腻笔触还原了“陕北共产党奠基人”的革命征程,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信仰之光、为民之情与担当之勇,让我在观影中经受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精神淬炼。

以信仰为魂,在坚守初心上立住根。影片中一个场景令我动容:军阀井岳秀的特务遍布绥德城,李子洲在绥德四师的办公室里,借着油灯的微光逐字批改进步刊物,墙上李大钊先生的题字“铁肩担道义”在夜色中愈发醒目。从北大红楼接受马克思主义熏陶,到成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骨干,再到受李大钊委派回陕筹建党团组织,他始终以坚定信仰对抗黑暗统治。即便师弟马云鸣叛变投敌,带着枪逼迫他签署脱党声明,他仍怒目圆睁道“牺牲个人,永不叛党”,直至在狱中耗尽生命。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年轻领导干部的成长首在铸魂。如今我们无需面对牢狱之灾与枪林弹雨,但改革攻坚中的“硬骨头”、利益诱惑前的“选择题”,同样是对信仰的考验。我们党员干部应以李子洲为镜,把对党忠诚融入日常:在政策执行中不打折扣,在是非考验前站稳立场,让初心不因岁月流逝而褪色,让信仰不因环境复杂而动摇。

以民为本,在扎根基层中筑根基。影片对李子洲“向下扎根”的刻画细致入微:他带着绥德四师的师生,用陕北百姓听得懂的说书、短剧宣传革命思想;旱灾之年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组织师生深入乡间建立农民协会,帮群众解决生计难题;看到脚户们饱受恶霸欺压,便牵头成立“脚户自保会”,赢得了首次群众斗争的胜利。那些在田间地头与群众并肩劳作的身影、在夜校里为百姓点灯授课的场景,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

作为年轻的党员干部,我们成长于和平年代,更需传承这份为民情怀。基层工作中,我们应学习李子洲“把办公室搬到群众中去”的作风:多坐群众“灰板凳”,倾听田间地头的真实诉求;多解民生“急难愁盼”,把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办细办实;多学群众“土办法”,用接地气的方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让工作成效真正体现在群众的笑容里。

以担当为要,在敢闯敢试中求突破。影片中,李子洲的开拓精神令人敬佩。在陕北尚无党组织的空白地带,他以绥德四师为阵地,组建北大、北师大毕业的“教师天团”,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黄土高原落地生根;为积蓄革命武装力量,他秘密输送刘志丹、谢子长等优秀青年赴黄埔军校深造,在军阀部队中建立党组织……那种敢为人先、不畏失败的担当,正是新时代干事创业需要的精神特质。

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党员干部应以李子洲为榜样,在工作中勇挑重担:面对产业发展的瓶颈,敢于打破思维定式,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路径;面对基层治理的难点,勇于直面问题,用创新举措破解矛盾;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主动冲锋在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以气节为骨,在廉洁自律中守底线。影片中,李子洲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气节的场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洁党课。被捕后,敌人许诺高官厚禄,他嗤之以鼻;叛徒劝降、酷刑折磨,他始终坚贞不屈,用生命捍卫了共产党人的尊严。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作为年轻党员干部,我们手握公权力,更需筑牢廉洁防线。我们应以李子洲的气节为标尺,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权力面前保持敬畏之心,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在诱惑面前守住底线,不越纪律红线、不碰法律高压线;在小事小节上严格要求,培养高尚情操,永葆年轻党员干部的清廉本色。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李子洲先生用生命播下的革命火种,如今已在中华大地上燎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党员干部,我们应以先烈为镜,把信仰刻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担当落在行上、把气节融在骨上,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勇毅前行,用实际行动告慰革命先烈,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作者 鲍晓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