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碱地 今日米粮川——榆林盐碱地改良治理成果备受杨凌农高会参展客商关注

来源: 时间:2024-10-28 08:02:37 编辑:李强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在杨凌农高会榆林展区“榆林荒地变粮仓”沙盘前,参会客商认真听取工作人员关于我市盐碱地改良治理技术的介绍(10月26日摄)。 陈静仁 摄


盐碱地被称为“大地之殇”,其治理利用一直是全球性难题。如今,这个农作物生长的“禁区”,有望通过一系列技术探索变为新的“良田”。

10月26日,记者在第31届杨凌农高会陕西特色现代农业馆榆林展区看到,一个写有“榆林荒地变粮仓”7个大字的沙盘居中而立。沙盘内,有郁郁葱葱的层层梯田,有波光粼粼的浅滩湿地,有沃野环绕的企业厂区,折射出榆林在盐碱地改良治理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整体成效。

“我们主要利用榆林工业生产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气化渣及畜禽粪污、沙柳枝条、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应用纳米技术、催化技术和生物发酵技术研制出了新型的生物有机肥料,将其施用于盐碱地后,再通过正常耕作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改良,实现了同时利用工业固废、农业固废改良盐碱地的关键技术突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原党支部书记刘健鹏说。

据了解,近年来,榆林立足全市150万亩盐碱地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实际,认真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精神,成立盐碱地改良科技攻关小组,汇聚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精英系统开展相关技术试验推广。其中,横山区石马坬农场的50亩试验田,此前20余年因重度盐碱化无法种植农作物,经过综合治理后玉米、葵花、水稻等农作物出苗率、成活率均超过90%,玉米亩产量达到295.7公斤,葵花亩产量达到233公斤,成功实现了荒地变“粮仓”的愿景。

榆林展区内,盐碱地种出的硕大绿色有机萝卜也被摆在了显眼的位置上,一旁“一次性治理45天达标,永不返碱”的红色标语十分醒目。参观的各路被其吸引,纷纷上前了解有关情况。“今年,我们在定边县堆子梁镇王滩子村的盐碱地上,试验种植了40亩左右的大白菜和萝卜,预计白菜亩产量约为8吨,萝卜的亩产量则在10吨以上。”陕西科技大学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院专家毛恒军说。

此外,本届农高会榆林展团还在综合沙盘上集中展示了盐碱地的综合利用价值——以在盐碱地上建设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为基础,利用设备空隙种植苜蓿、沙打旺等耐盐碱饲草,配套发展牛、羊养殖产业,形成立体互补、绿色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立足盐碱地水体特点,稳步开展盐碱地水体养殖试验,开发菌藻微生态营养调控技术,构建青蟹、南美白对虾、花蛤等多营养级养殖技术体系,将海鲜品种成功养殖在毛乌素沙区的盐碱地上。

“我们将锚定‘打造全省粮食产能提升示范区’目标,努力把现有科技成果提升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以更科学的手段、更精准的举措向150万亩盐碱地‘要粮’,为西北地区盐碱地改良治理提供‘榆林方案’。”刘健鹏说。

记者陈静仁 闫宇涛 周海月李东洁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