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7年,从“农村楷模”到“脱贫攻坚楷模”——郝家桥村的两块匾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12-11 23:32:21 编辑:李强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习仲勋走进田间,抓起一把黄土用力揉搓,捧到面前细细嗅闻土壤肥力;蹲在地头,和群众畅谈一年的收成,交流跟庄稼打交道的经验……
这是革命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中的一组镜头。随着该剧的持续热播,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掀起了一场“观剧热”。
“过去,曾无数次听老辈人讲述习仲勋同志在郝家桥蹲点调研的历史,说起郝家桥获评‘农村楷模’的故事。当一幕幕往事重现荧屏,大家心里既兴奋又感动。”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说。
在郝家桥展室,游客们会不约而同地在两块牌匾前久久驻足。一块,是1944年中共绥德地委颁授的“农村楷模”牌匾;另一块,是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授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
一座小山村,两块楷模匾。牌匾之上,刻的是短短的文字;牌匾背后,却有着长长的故事。
“农村楷模”牌匾
故事,要从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说起。
1943年3月中旬,时近春分,黄土高原却依旧天寒地冻,陕北的庄户人家,正躲在窑洞里“猫冬”。绥德城西20里外,通往郝家桥村的崎岖山路上,远远走来一行数人。他们是中共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带领的工作组,来郝家桥村蹲点调研,为大生产运动找路子、做准备。
“能成为中共绥德地委蹲点调查的对象,是因为郝家桥‘闹红’闹得早、群众基础好。”张家砭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马煊说,作为绥德师范学校师生传播革命火种的联络站,郝家桥村早在1927年冬就成立了党支部,刘志丹、谢子长等英烈曾在此开展革命活动。1940年3月绥德全境解放后,郝家桥又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村级组织较为健全,全村共有党员20余名。
蹲点调研的44天时间里,工作组分组包片,深入农户家中,来到田间地头,在和干部群众同生活同劳动的过程中,刨根问底挖掘一手材料,系统总结精耕细作、厉行节约等方面的经验,形成了《谈收夏》《记两个变工队》等调查报告并发表在《解放日报》上,对当年绥德分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
为鼓舞群众的劳动热情,工作组还在郝家桥村组织开展了“好受苦人”(陕北方言中把从事农业劳动称为“受苦”)评选活动,由群众提名和投豆,评选出了劳动英雄刘玉厚、纺织英雄刘应贞、拦羊英雄郝思新等先进典型。结合评选结果,绥德地委研究决定,授予带动村民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的先进典型刘玉厚“模范党员”“劳动英雄”称号,《解放日报》也陆续刊载了《绥德刘玉厚受奖》《劳动人民的旗帜》等相关报道。1943年、1944年,刘玉厚分别获评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特等劳动模范。
1943年,郝家桥村的农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的生产总值(折合小米)也达到了40多万担,基本解决了全区52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还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推广生产经验,宣传劳动典型,1944年7月,中共绥德地委、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将刻有“农村楷模”4个大字的牌匾奖给郝家桥村,并在全区掀起了“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热潮。
从此,郝家桥村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楷模村”。
“脱贫攻坚楷模”奖牌
70年后,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郝家桥村打响。这一次,勤劳勇敢的郝家桥人,同全国人民一道,向贫困宣战。
当时的郝家桥村,受制于资源、气候、交通等不利条件,尽管村民日日辛勤劳作,但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仍超过30%,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6000元。贫穷就像一座大山,压得全村人伸不直腰、喘不过气。
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唤醒了郝家桥人骨子里的干劲。
“当年,老辈人靠艰苦奋斗把大生产运动搞得有声有色,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一定要把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啃下来。”2015年,刘振喜接任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后,就一心想着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兴产业、谋发展。他们稳步推进土地整合流转,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建成生态果园、温室大棚、特色养殖、光伏电站等项目,全面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的红色旅游产业,更为群众脱贫致富添了一把“金钥匙”。
“道路宽又长,窑洞亮堂堂。山沟里把温棚建,荒山变成花果园。修学校、幼儿园,老年人修个幸福院……”在村民口口传唱的顺口溜中,在干部群众同心同德不懈奋斗下,2020年底,郝家桥村成功甩掉了“穷帽子”,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15万元,较2014年翻了近一番。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郝家桥村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半年多后,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亲临郝家桥村,郑重地对刘振喜说:“这块奖牌全中国只有十个,这是很了不起的,实至名归、金字招牌。”
“跨越77年的两块匾,见证了郝家桥人从‘填饱肚子’到‘过好日子’的可喜变迁。郝家桥村能够告别贫困走上致富路,靠的是共产党人‘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靠的是薪火相传的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精神。”张家砭镇党委书记王腾龙说。
“乡村振兴楷模”愿景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郝家桥考察期间,曾深情地对乡亲们说:“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敢为人先、奋力拼搏,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望,开启了郝家桥村向“第三个楷模”奋力迈进的新征程。
近年来,郝家桥村干部群众牢记谆谆嘱托,全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富民产业发展,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211万元,向村民分红11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15万元,同2020年相比增长了87%。一幅产业旺、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正在这座黄土高原腹地的小山村徐徐展开——
今年秋,郝家桥村的2000亩山地苹果喜获丰收,果园负责人石海龙带领村民采收“致富果”。在“家门口”务工的村民,全年工资合计超过60万元;
脱贫户王绥兵承包的4座拱棚内,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葡萄。夏黑、陈香、阳光玫瑰等品种一应俱全,每年可为王绥兵带来近10万元的收益;
村民侯志高家的2孔窑洞,已被村集体改造成了民宿。不久之后,就能和村里的其他民宿一起开门迎客,村民“零投资、有实惠”的新产业即将成形。
近期,郝家桥村还完成了年产6万吨饲(草)料加工厂的主体建设,计划2025年建成投产;依托原湖羊厂闲置资源引入的林麝养殖项目,正在开展圈舍搭建工作;村里的500亩红梅杏将于明年开始挂果,进入盛产期后年产量可达50万公斤……郝家桥人正以更具新意的理念、更富活力的业态、更有韧性的模式,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行。
“我一直放心不下的,是村里的商业街和民宿项目。”采访结束前,刘振喜向记者吐露了自己的一个“小心思”。
这几年,郝家桥村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游客多,收入少”的问题一直让村“两委”干部苦恼不已。商业街和旅游民宿项目的实施,正是郝家桥村补齐住、购、娱产业链条,让游客“留下来”“还想来”的针对性举措。新增的一批就业岗位,还能帮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只要大家有活干、有钱赚,村子的发展就不用愁,我们更好的日子就在前头。”刘振喜说。
记者 满孝永 王易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