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硕果累累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1-21 22:10:04 编辑:李强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当你走进黄土高原榆林大地,可观石破天惊的史前石筑城址,可听黄河九十九道弯的磅礴涛声,可学改天换地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这里是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黄土文化主要发源地和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一个在中华文明中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文化区域。2023年1月28日,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并被授牌。经过多年的建设实践,榆林市在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挖掘与保护:
让文物焕发新生命
走进石峁遗址,每走一步,都回荡着4300年前的历史遗音。这座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石筑城址,从2012年开始进行系统性考古发掘后,先后接连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等,其展现出的悠久历史被称为“中国文明的前夜”。如今,随着石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遗址的石峁遗址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石峁博物馆推出了手工制作、阅读、文创等多样化服务和产品,并用特色展陈、研学讲座等方式将博物馆打造成市民了解城市文化、历史知识的平台。
榆林历史文化传统积淀深厚,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丰富。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市不可移动文物遗存13883处,占陕西总数的28%。目前,全市已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8处。现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处,已发现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总数近5000处,其中石城遗址500多处。商周时期,榆林是鬼方国的核心区域,清涧寨沟遗址获202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明清时期,榆林是边防重镇,境内存留的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总长度约1500公里。
近年来,榆林市出台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长城保护行动方案等多个文件,组织实施榆林卫城、吴堡石城等60多个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开展了史前石城、旧石器考古调查等工作。目前,榆林正在稳步推进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石峁申遗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文物挖掘与保护扎实有效。
传承与弘扬:
让非遗“活”起来
在榆林市图书馆,一场展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榆林)建设成果的展会,吸引着诸多游览者前来观赏、打卡。展馆里高亢激昂的陕北民歌,温婉细腻的榆林小曲,以独特的演绎方式,触动着每一个观展者的心灵。展出的神木手工地毯、子洲面花、绥德石雕以及剪纸、柳编、刺绣、银器等一大批陕北民间艺术作品,琳琅满目、光彩夺人,让观展者近距离感受着这片黄土地文化的魅力与厚重。
非遗小剧场。记者延杨红摄
榆林是久负盛名的陕北民间艺术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66项、市级211项、县级565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85名、市级420名、县级1114名。为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近年来,榆林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中在制度管理上,出台《榆林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设立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建立完善非遗调查机制以及非遗项目、传承人评审管理制度,加强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的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建立表彰奖励和退出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同时,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榆林全市已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馆1个,陕北民歌专题博物馆1个,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专题馆35个,县级以上非遗传习所104个。省级非遗工坊50个,非遗特色示范县、镇、街区6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3个。全市12个县市区先后有4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04个被命名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激励与发展:
让文化融入新时代
2024年8月7日,全国民歌展演活动在榆林正式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歌手以“放歌千年”之名,奏响一曲曲穿越时空的动人旋律,古今民歌在舞台上焕发新光彩,唱响新时代。在这个大舞台上,陕北民歌与全国各地的民歌通过交流与碰撞,迸发出无限魅力与新的光彩。
榆林还连续举办六届陕北民歌艺术节、六届“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大大增强了全民参与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自觉性。目前,榆林全市现有近万个文化广场和文化舞台,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和非遗传承展示的重要平台。每到传统节假日,唢呐、民歌、说书、秧歌、道情等非遗项目轮番展演,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更是如火如荼。民间自发成立的上百个社团协会,成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最稳定、最活跃、最持久的力量。
为了持续推动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高质量发展,榆林市财政每年预算非遗保护专项经费3000万元,县市区配套经费要求不低于200万元,用以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10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2.3亿元,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时,在宣传推广方面,榆林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非遗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组织开展常态化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并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在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开设非遗特色课程,聘请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建设一批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组织编写非遗教材18本,先后有30余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累计开展活动25万场次。
推动文化保护与生产同频共振。佳县剪纸、子洲石雕等8个项目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家非遗工坊成功录入国家扶贫项目库,11家非遗工坊入选陕西省非遗就业工坊。绥德石雕、三边剪纸、吴堡张家山手工挂面、榆阳柳编等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特别是在融入新时代发展与生活方面,持续推动非遗与旅游高度融合发展,支持非遗进景区,特别是在黄河风景游、长城风光游、黄土风情游、沙地风貌游、红色教育游等旅游线路上融入非遗元素,大力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记者 李志东 王疆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