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耕不辍写陕北——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李贵龙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4-08 00:42:48 编辑:李 娜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我不喜欢那些浪漫的事,就喜欢踏踏实实地做事。”这句质朴的话语,不仅是李贵龙的口头禅,更是他一生坚守的人生信条。
2024年12月30日,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作为榆林离退休干部的杰出代表,绥德县博物馆原副馆长李贵龙被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从电影放映员、乡文化站干部,到优秀群众文艺工作者、陕北历史文化专家,李贵龙凭借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数十年如一日深耕陕北文化沃土,一步一个脚印书写自己的光辉人生,成为陕北文化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初见李贵龙,记者就切身感受到了他对陕北文化的热爱——书桌上堆满了各类史志书籍,身旁是厚厚的一摞资料,76岁高龄的他正专注地对文稿进行修改、校对,一撇一捺、一笔一划间,记录的是他对黄土地的一片深情。
“陕北的这片黄土地,被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浸润。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我一直渴望尽己所能深入挖掘和梳理陕北的文化脉络,将其凝练成文字、汇聚为文章,让陕北文化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谈及投身文化工作的初衷,李贵龙如是说。
站在自己的书柜前,李贵龙翻阅着《名州手艺人——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密码》,向记者回忆起该书创作过程的艰辛。当年,面对绥德民间手工技艺渐次式微的局面,李贵龙的脑海中闪现了一个想法——“要用文字与图像为手工技艺立传,为绥德当地的万千手工艺人立传”。为了完成这本书的编写,他与同事寒来暑往,走遍了名州大地上的沟沟壑壑、山山峁峁,对绥德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特色非遗等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察与记录,留存了锢漏、钉秤等33种几近失传的民间手工技艺。书中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手艺人自述,都可谓黄土文化、陕北文化宝贵的历史留痕。
走进绥德县博物馆,汉画像石上耕牛奋力拉犁,翻开层层沃土;农夫挥镢翻地,播种新的希望……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让人看到了陕北先民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在绥德县博物馆工作期间,李贵龙基于个人对馆内文物的扎实研究,编著出版了《绥德东汉画像石》,让一方方冰冷的汉画像石重拾生命力,生动讲述着陕北的历史。“这石板虽沉默不语,却记录着2000年前陕北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风貌、民俗民风等。在这片黄土地上,先辈们春耕秋收,生生不息,传承的不仅是陕北的历史文化脉络,更有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李贵龙说。
多年来,李贵龙笔耕不辍,先后撰写出版文化、文学、史志类等著作41部。如今,他又全身心投入到了“榆林历史文化丛书”《溯源——无定河历史文化考察记》《榆林碑石——散落在黄土高坡的历史书页》《仙岭人家——传统文化村落考察记》等7卷内容的创作中。“民俗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还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将竭尽全力把那些快被遗忘的陕北文化瑰宝集纳起来,让它们跨越时间的鸿沟代代传承下去。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更是我一生不变的追求。”李贵龙说。
记者 李东洁 见习记者 陈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