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光银一家三代扎根大漠40余年,让茫茫荒漠变绿洲——石爷爷的“沙娃娃”,黄沙窝里安了家!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8-15 01:09:27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8月13日拍摄的定边县白泥井镇四大号村绿意盎然(无人机照片)。韩飞 摄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我叫沙娃娃,亿万粒沙子中的一员,生来自由,与风为伴,漫无目的地流浪在茫茫大漠之中。千百年来,我和小伙伴们总借着狂风施展自己的威力,肆意吞噬着庄稼和房屋,甚至还将人撵得四处奔逃。我曾以此为荣,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巨大“成就”。直到40多年前的一天,浑厚的号角声穿透天际,我看见一群人扛着铁锹、树苗,一步步走进我的领地——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现已并入白泥井镇)狼窝沙。
“我要把这树苗连根拔起”
那天,狂风撕裂着地平线,石光银爷爷粗糙的大手像铁钳般抓住我,我感受到他想制服我,心里很不服气,拼命挣扎着。他严厉地对我说:“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沙娃娃’了,我要把你管护好。”
“狼窝沙”这个名字本就令人生畏,随时能威胁人类的生存空间。当人类在我身上栽种下一排排杨树苗的时候,我一点也不害怕,借助风的力量,故意将树苗连根拔起,他们的努力顷刻间便化为乌有。没想到第二天,那些人又扛着树苗来了,手指间渗出的鲜血把嫩绿的枝干也染红了。看到这一幕,我内心很不解:“就凭你们一把铁锹、一株苗苗,也想制服我?”
坦白地讲,谁都想有个好名声。我曾听长辈们讲,过去我的家乡也有绵延千里的森林,后来林木被大量砍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裸露出苍黄的颜色,我被迫成为毛乌素沙地家族的一员。久而久之,就过上了这种“耀武扬威”的生活。
从那时起,石光银爷爷带领乡亲们日夜劳作,白天在被太阳炙烤得发烫的沙地上种树,夜晚就住在柳条和塑料布搭起的庵子里,吃的是又干又硬的饼子,喝的是沙坑里澄出的黄泥水。看着他们辛苦劳作,我内心也有些徘徊,但还依然倔强地耍着威风。
刚开始种树时,巨大的沙暴很快就折断了三成的树苗。这时我看到,石光银爷爷跪在沙里哭泣着、大喊着,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治沙也不能蛮干,我得出去取经!”爷爷摞下这句话后,就跑到横山等地学习了“草方格固沙法”。这一次,他领着村民们把稻草扎成网格,给我穿上铠甲,我愤怒地咆哮反击,却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如往常灵活了。
最终,在石光银爷爷和村民的努力下,我的身体被固定住了。他们迎风而上,用汗水浇灌出一棵棵倔强的杨树、沙柳、花棒。这一次,我感到筋疲力尽,只好低头就范。
“从未想过我也能有个家”
石光银爷爷的造林日记本里夹着1978年的报纸,泛黄的铅字记载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的消息。我曾听见他跟大伙念叨:“咱们都受过沙的害,我小时候被风沙刮出30多里地,同村的伙伴在沙暴中也跟我分开,不知所踪。现如今党和国家有好政策,咱就应该下定决心治沙。”起初,我有点不太相信,要知道,我的领地面积可得有5.8万亩呢,仅凭人们徒手劳作,啥时候是个头?
很显然,我低估了石光银爷爷和乡亲们的信念和力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在他们的皱纹里见证着身边发生的奇迹:第一年苗木成活率不到10%,第三年已超过83%。多年来,我分明感受到,每次大风袭来时,我身上种植的树木朋友们,都在拼命拉扯住我,不让我四处流浪。
多少寒来暑往,我渐渐穿上了清爽的绿衣裳,身边还多了野兔、喜鹊和沙鼠这些好朋友,我有了热闹的大家庭,别提有多开心了。
“‘沙娃娃’是有生命的,它的本性并不坏,要把它引导好,这沙窝子里也能长出摇钱树!”石光银爷爷经常这样说。
绿意,在我身体上铺展;希望,也在绿意中延伸。
过去40多年,在石光银爷爷的带领下,我们流沙家族的其他成员也换了新面貌。十里沙治理区、榆树套治理区这些兄弟姐妹,也变得和我一样绿意浓浓,石光银爷爷承包的25万亩荒沙、碱滩也全部得到了有效治理。昔日我们是被人厌烦和痛恨的流沙,如今我们实现了华丽转身,一群群鸟儿在我们背上筑巢,游人们对着我们的美景拍照。我们曾是肆虐嚣张的“西北狼”,如今却是情牵绿洲的守护盾。
“狼窝沙”早已名不副实,我有了自己的家,一片郁郁葱葱的樟子松林和生机勃勃的庄稼地。石光银爷爷不仅让我们有了家,还让我们发挥了更好的作用,成为百姓致富的好帮手。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挺直腰杆给人们介绍:“现在生态环境好了,百姓愿意在周围安家落户了,好环境也带动了好收成,过去一亩地最多能产300斤粮食,现在都超过了2000斤!”
40多年来,石光银爷爷和团队探索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带领当地百姓大力发展林草经济和畜牧产业,办起了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月牙湖旅游景区等10多项经济实体,看着他们因为收入增加而开心的面容,我有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很多人都听说了爷爷和我的故事,爷爷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你们瞧,在治沙展馆的墙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七一勋章”的合影照片格外醒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石光银爷爷的儿子石占军在运送树苗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但他将绿色的希望传给了下一代。数十年来,石光银爷爷总是牵着他的小孙子石健阳来看我。岁月在年轮中流转,当年那个在林间奔跑的小男孩,如今已成长为新一代的治沙人。2017年的夏天,石健阳挥舞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冲进树林里,嘹亮的喊声惊飞了一群麻雀:“爷爷,我考上林学专业啦!”
“爷爷靠拼劲种树,我得让树自己长出来!”大学毕业后,石健阳踩着爷爷的脚印一路走来。我心想,他初出茅庐,还能比过爷爷几十年的经验不成?但他很快就让我见识到了科技的力量:无人机像勤劳的蜜蜂般在空中巡护,智能灌溉系统为我精准“补水”,连土壤墒情都能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这个年轻人经常蹲守在沙地里,详细记录和分析着一组组数据,嘴里念叨着“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这些新鲜词儿。
老一辈治沙人用铁锹和汗水为我披上绿装,而石健阳这一代正在为我编织更科学的“生态绿衣”。他们不仅更新了慢慢退化的杨树林防止二次沙漠化,还引进了抗旱的樟子松;不仅固沙造林,更构建起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看着智能农机在沙地上作业,我忽然明白:治沙的接力棒,正在以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式传承。
石光银爷爷常说“人定胜天”,而石健阳更相信“天人合一”。从“治沙”到“用沙”,从“防风固沙”到“沙里淘金”,我见证了理念的革新。如今的我不再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狼窝沙”,而是孕育生机的沃土。石健阳带领乡亲们发展林下经济,沙漠马铃薯在电商平台热销,生态养殖的肉牛供不应求。
一组组数据见证了治沙的成就:1984年至2003年,石光银爷爷带领乡亲们累计反复造林35万亩,栽种乔灌木5300多万株;2012年至今累计改造低产林5万余亩,新栽樟子松120余万株。1988年,海子梁乡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目前人均年收入增长至5万元。看着百姓们盖新房、买汽车,一幕幕红火的生活场景,终于让我明白了石光银爷爷总念叨的那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代人,一颗心;黄沙退,万木春。在漫长的生命中,我们毛乌素沙地家族着实被三代人“宠”成生命绿洲。几十年来,治沙理念在不断更新,治沙装备在迭代升级,但镌刻在治沙人骨子里的信念始终如一。而我,这片曾经桀骜不驯的沙地,终于懂得了生命最美好的姿态——不是随风流浪,而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正如“沙三代”石健阳所说:“治沙就是与自然对话,我们要做的不是征服沙漠,而是让沙漠重获生机。”
我知道,一家三代治沙人通过与荒漠不屈抗争,让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春意盎然的塞上绿洲,这只是榆林成功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一个缩影。经过成千上万像石光银爷爷这些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榆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防沙治沙的绿色奇迹,全市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目前的36%,林木保存面积达2360万亩,推动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
记者 吕晶 韩飞 闫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