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新机制健全体系织密地灾防范“安全网”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24 21:22:13 编辑:李强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今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局,以系统思维谋划布局,以务实举措攻坚克难,通过“四抓四强”全方位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

抓隐患治理,强源头防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将隐患点治理摆在首位、紧抓不放,以“时不我待、防患未然”的紧迫感,通过建立隐患点台账、分类施策推进治理、严格落实管控措施等方式,系统推进隐患点治理。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高风险隐患点治理804处,治理完成率58.35%,并对剩余574处隐患点全部落实“一点一策”管控方案,全力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发生风险。

抓监测预警,强科技支撑。为进一步完善预警体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市气象局深化协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时效较去年提升30%,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递至乡镇、村社及隐患点周边群众。同时,通过创新监测模式,构建起了“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多维感知监测体系,目前已在291处隐患点布设了物联网监测设备,实现位移、裂缝、含水率等数据24小时实时监测,监测数据在线率93.25%以上;出动无人机巡查420架次,覆盖高、中风险隐患点3978处。

抓应急能力,强实战水平。应急能力是应对地质灾害的关键保障,实战演练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有效途径。今年6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多部门在神木市丰家塔社区举办了2025年市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暨紧急撤离避险演练,全面检验了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快速响应与撤离避险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技能。目前,全市累计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4352场次,参演人数达6.3万余人次,为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责任落实,强督导问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科学合理安排应急业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应急装备(设备)20余台套,建立了“15分钟应急集结机制”,确保接到灾情险情报告后第一时间派出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目前已响应处置各类地质灾害灾情险情11起。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派出20名党员干部组成5个督导小组,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帮扶督导,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地生根。

记者 张瑜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