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县深度融合中药材一二三产 奋力打造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来源: 时间:2024-12-13 17:47:28 编辑:康敬卓 责编:王丹

近年来,子洲县抢抓榆林市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机遇,革新政策举措,推动一产育良种扩基地、二产转成果延链条、三产拓市场树品牌,做优做新做亮特色中药材产业,着力打造百亿级中药材现代产业集群,以产业振兴支撑乡村振兴。

量质并举做优“一产”,奠定融合基础

一是加强科技投入,向优质化发展。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科研资源优势实施“种源工程”,研发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的种植技术,进一步确保药材的“优质、绿色、道地”品质,培育出“子芪1号”“子芪2号”等优质种资,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动能。二是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向规范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规模适度、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思路建设繁育基地,全面开展规范化种植,不断提升中药材育种育苗能力,提高全县药材品质、产量和示范性。目前已建成子洲黄芪良种培育示范基地共1000亩。三是扩大种植规模,向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子洲县中药材种植优势,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不断扩大中药材种植区域和规模。目前,全县共种植各类中药材21.5万亩,种植品类以黄芪为主,同时还高质量种植远志、柴胡、甘草等品类,建成万亩乡镇8个、5000亩以上基地3个、千亩以上基地8个、百亩以上基地115个,中药材年产值约4.3亿元,4000多户脱贫户和16000多户非贫困户通过种植中药材受益。同时,在子洲县的辐射带动下,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21.3万亩增加到了2022年的43.9万亩,种植区域从过去的子洲、绥德部分乡镇逐步发展到12县区均有分布,中药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协同发展的局面逐渐形成。

链群共建做新“二产”,打通融合瓶颈

一是构建“产学研”模式延链。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清华大学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国中药协会等科研群体联合组建子洲黄芪研究院,深入开展大健康产品创新研发,紧抓黄芪食药同源获批机遇,推动研究成果加快转化,搭建创业、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260亩子洲县道地药材科研孵化基地,作为中药材产业前端基础性研究和终端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阵地,已经成功研发黄芪粉、黄芪复配茶、黄芪饮料、黄芪酒、黄芪保健食品、黄芪化妆品等7个系列50多种产品。二是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强链。积极扶持和培育市场产业主体,与陕煤集团共同投资2.8亿元建设黄芪深加工项目,建设年产5000吨高品质黄芪饮片生产线、年产黄芪提取物500吨的生产线以及黄芪大健康食品生产线;子洲县天赐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20000吨黄芩提取物和3000吨黄芪饮片加工生产线。投资1.29亿元建成40.67亩的马蹄沟黄芪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一期)项目,向企业提供“拎包入驻”条件,已与北京同仁堂、华润三九、神威药业、金华药业等知名药企对接达成进驻合作意向。三是推动“农文旅”融合补链。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支持,融入中医药文化、人文创意、农旅观光等要素,植入健康养生、中药日化和中药食品等功能,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稳定产业体系。

上下一体做亮“三产”,释放融合效能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格局,畅通“线下”供销链条。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按照“定制药园+订单生产”基地模式,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个体种植农户建立稳定的收购供应链条,利用企业先进的仓储技术、标准化厂房和加工机械,确保中药材及时得到保存和加工。目前已成功孵化培育天芪、天赐、鼎盛、富发、德资、世平堂、正川等7家龙头企业、30多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600多家种植大户和200多户个体经销商,覆盖农户2.1万户。二是抢抓“互联网+”机遇,搭建“线上”销售渠道。全面推进农村电商创建工作,与京东、天猫、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强化合作交流,加大对企业和农户的培训力度,利用网店销售、直播带货及自媒体宣传等方式打开销路。目前子洲黄芪系列产品已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并与丽珠集团、天津新内田等大型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三是打造区域品牌,提升道地药材影响力。将政府为主的形象宣传和企业为主的产品宣传合二为一,做大唱响“生态品牌”“原产地品牌”,2022年“子洲黄芪”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3年被认定为全市区域公共品牌。积极搭建各类平台促进产销对接,先后成功举办“中国·子洲黄芪高峰论坛”“中药材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中国·子洲黄芪产业发展大会”“首届全国黄芪产业大会暨第四届子洲黄芪产业发展大会”等大型活动,强势推荐子洲中药材品牌;通过央视扶贫公益广告及《聚焦三农》《深度财经》等栏目,报道了《陕西子洲:小黄芪闯出大市场中药产业促脱贫》《中药材·健康产业里的富矿》等专题片,大范围提升子洲中药材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讯员 张杰 姬刚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