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双减”记

来源:中央厨房 时间:2024-10-12 09:47:21 编辑:

收玉米的机械在地里来回穿梭。看着一个个饱满硕大的玉米棒从出棒口“倾泻”而出,任征峰算了笔账:相比往年,今年玉米生长期间化肥农药使用量忽略不计,种植成本减少了,农田生态变好了,玉米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明显提升,收成更好了。

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多用绿肥、有机肥,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降低了种植成本;粮食品质好,种植效益进一步提升。这笔账,农民算得清清楚楚。近年来,随着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措施持续落地,绿色、生态、环保已成为田间地头的关键词。与之相随的是,一项项“绿色”种植技术扎根田间,不断解锁“丰收密码”,让药肥“双减”减出实实在在的好粮食、好收成。

“双减”不减产 科学施肥是关键

9月29日,在西安市临潼区徐杨街道邓王村美峰家庭农场,710亩玉米集中连片,几台收棒机、籽粒收割机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收割作业。伴随着机械轰鸣,饱满的玉米棒、金黄的玉米粒被分别传送到等候在地头的运输车上。装满后,再拉到农场 进行挑拣 、晾晒……

美峰家庭农场的玉米丰收了。

“昨天上了3台机械,两天就能收完,速度快,收得还干净。”作为农场负责人,任征峰这几天忙得团团转,“今年基本没用过化肥和农药,地里全部上的配方肥、有机肥,玉米品质好,产量也不错。昨天,先收的3亩我测了一下,亩产量在1100斤到1200斤不等。”

对于这个产量,任征峰很满意。他告诉记者,自打家庭农场成立以来,他的心思都用在玉米、小麦稳产增产上。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运营新模式……几年下来,农场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稳中有升,任征峰也积累了不少种植经验。

“肥料是庄稼的粮食。但以前施肥全凭感觉,很多人认为施肥越多,粮食产量就能提高,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粮食就像人,一个人一顿饭吃两个馒头就能饱,你非要让他吃4个,胃能受得住?”这句技术专家在田间课堂上讲的话,任征峰记得很牢。

在临潼区徐杨街道邓王村美峰家庭农场,村民正忙着分拣玉米棒。

这几年,在小麦、玉米种植过程中,任征峰严格按照标准化耕作方法,定期进行测土配方,一步步用配方肥、有机肥代替化肥,同时根据小麦、玉米病虫害发生周期,组织无人机进行飞防,从“见虫打药”向“精准防控”转变,不仅实现了小麦、玉米年年稳产丰产,农田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

“以前用化肥农药,一亩地庄稼得投入150多元,成本高不说,土地和粮食质量也一年不如一年。今年,地里用的基本都是有机肥,化肥农药用量大大减少,光这两项投入就比往年减少20%。”说起这一点,任征峰乐得合不拢嘴,“投入减少,就等于收入增加了。”

前几个月,天气不好,任征峰一直担心玉米产量会受影响。“没想到不但没减产,品质还比往年好。加上玉米秸秆还能当成饲草销售,这又是一笔收入。”眼瞅着玉米快要收完了,任征峰提到嗓子眼的心也落了回去。

“减”出好品质 绿色防控不可少

眼下,洛川县53万亩苹果陆续成熟。行走在洛川的乡村田野,一行行矮化密植苹果树枝繁叶茂,一颗颗色泽艳丽、果个硕大的苹果挂满枝头。果农们穿梭其间,采摘、装筐、分拣、搬运忙得不可开交。

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苹果红了,果农们忙着采摘苹果。(资料图)

临近晌午,永乡镇阿寺村果农李亚民还在自家果园里忙活。“果子品质好不好,关键看平时管得细不细。我这园子里大部分都是精品果,咬一口又甜又脆,今年的苦没白下。”指着树上红彤彤的苹果,李亚民笑得比苹果还甜。

李亚民种了20多年苹果,从选种栽培、修枝剪叶,到水肥跟进、病虫害防治,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他都门清。这几年,为了种出精品果,李亚民的4亩果园全部采取宽行密植、生态种草、滴灌浇施、精准喷药的管理模式,既保证了果品的高糖度,也为苹果生长营造了好环境。其中,病虫害防治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防治住了害虫,苹果产量就稳了,品质也上来了。”李亚民说,以前种苹果都是人工施肥、喷洒农药,为了消灭杂草和病虫害,不少果农用喷枪把果树上下喷得湿漉漉的才放心,压根没有标准化、精准化施肥喷药的意识。

减肥减药会不会影响苹果产量?果园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科学化肥农药减量技术刚推广开,很多果农在心里犯起了嘀咕,李亚民也心存疑虑。然而事实证明,科学施肥、绿色防控不仅不会减产,苹果还一举实现了产量和品质“双提升”。

“这几年,我们这儿的果园都采用人工除草、水肥一体化浇灌、无人机喷防作业,加上杀虫灯、粘虫板这些物理防虫技术,苹果产量好、品质高,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有了绿色防控技术这个好帮手,李亚民再没用过农药。

尝到甜头,响应“双减”的果农越来越多,李亚民也摸索出了新法子。前两年,他开始尝试做生态肥,把果园里的废果、猪粪、羊粪等放在一起发酵到一定程度,再拿来施用。

“用上这个‘绿色’肥,苹果的品质还能再上一个档次。今年,我家4亩多果园,套了8万多袋子,卖个十几万元没问题。”想着即将到手的收入,李亚民干活更卖力了。

营造好生态 稳粮增产效益高

秋染大地,秦岭深处层峦叠嶂。10月5日,走进旬阳市双河镇卷棚村,目之所及,苍山翠林连绵不断,成片的稻田与错落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丛中,农人三五成群或晾晒稻谷,或平整水田,或犁地翻耕。

在旬阳市双河镇卷棚村,房前屋后晾晒的稻谷见证着又一年的丰收。

眼下,虽然过了稻黄鱼肥的收获季节,但村民们依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我种了2亩水稻,今年收了2500斤稻谷,总产量比去年高了一百多斤,这还不算30多斤稻鱼。”说起今年的收成,村民黄正侠开心不已,“我们这有山有水,生态环境好,产出的水稻、稻鱼品质好得很。”

好山好水好生态。近年来,旬阳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持续推进“稳粮、扩豆、增油”行动,全市稻油轮作、粮经套种、稻鱼共生等生产模式层出不穷。每年水稻生长关键期,当地还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无人机开展水稻破口期病虫害防治、微量元素增肥活动,为农田水稻撑起一张“保护伞”。

在卷棚村,村民一直都有种稻养鱼的传统,全村水稻面积527亩。前两年,村里成立了集体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河滩荒地整治,建成60多亩稻鱼共生示范基地。

“我们禁用农药化肥,鱼以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为食,稻米以鱼粪为肥,既能防治病虫害,还提升了稻米和鱼的品质,真正实现了一田两用、双重效益。”卷棚村党支部书记黄林泉说,“通过‘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种出来的稻米市场价每斤在20元左右,养出来的鱼味道更鲜美,一上市就卖光了。”

“减肥”加“减药”的双板斧使得卷棚村稻米、稻鱼的品质大幅提升,品牌知名度逐步叫响。目前,卷棚村的加工厂正开足马力,将稻米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

药肥“双减”,农业更“绿”。眼下,正是秋播秋种的大好时节,各种绿肥示范种植、测土配方优化施肥、有机无机“混搭”配施等新技术轮番上阵。一条药肥“双减”与农业提质增效的双向奔赴新路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机勃勃。

记者 黄敏 文/图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