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风 | 人月两团圆 家国共安康

来源:榆林网 时间:2024-09-17 17:55:14 编辑:王丹 责编:王丹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龙年仲秋的一轮明月,高悬于东方天际,中华民族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神州大地稻谷金黄,大江南北欢乐祥和,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乐享幸福生活。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一起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从中秋节如此之多的别称里,就不难看出各民族群众对中秋节的寄寓之深、用情之多。尽管中秋节在四大传统节日里形成较晚,但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庄重的仪式感,见证着节日文化的丰富。分享月饼是中秋节最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现存文献中,月饼一词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到了明朝,已经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是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表达“阖家团圆”的精神指向,是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

除了吃月饼,我国许多地方还有不尽相同的中秋习俗。在北京,“请”兔儿爷是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中秋民俗,每逢中秋节,老北京人家都会供奉造型各异、形象生动的“兔儿爷”,寓意平安吉祥。在江西、湖南等地,每到中秋节都会举行“烧宝塔”活动,这一习俗源自元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蕴,它是稻谷节节饱满、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的象征。在陕西西乡,中秋夜还有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的习俗。此外,临安城即现今杭州中秋节放花灯水灯的胜景,安徽地区中秋节妇女在菜园里摸瓜摸豆角的“摸秋”趣闻,苏州地区流行的“走月亮”等等习俗,在文献中均有记载,有的至今依然流行。

透过这些丰富多彩的中秋活动,很容易发现其中有共通的情感,那就是以中秋节的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表达祈盼丰收、幸福的心愿。真挚的民族情感,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中秋活动,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而这些文化遗产,又具有凝结民族团结,增加身份认同,汇聚磅礴力量的重要意义。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绵延不断,中华文化之所以厚重璀璨,与千百年中华民族的约定成俗关系紧密。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们祖先于中秋时节祭月、拜月、赏月,有对大自然敬畏虔诚的情愫。中国人以月亮为情感抒发对象的诗词文章不胜枚举。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都是脍炙人口、经久传唱的名句。这些充盈温馨、安宁、幸福、和谐的诗章,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何以中秋?人月两团圆,家国共安康。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看看中秋、国庆期间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菜篮子”有保证,“米袋子”很充实,就能深切感受生于斯长于斯何其幸运,就能浓烈家国情怀,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

雷钟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