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风 | 昔日盐碱地 今日米粮川 为榆林点赞!

来源:榆林网 时间:2024-12-06 15:03:47 编辑:王丹 责编:王丹

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这个冬天,各地因地施策,加快推进盐碱地改造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让盐碱地提质增效,挖掘粮食生产潜能。陕西榆林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实现盐碱地高效利用。在榆阳区,一个盐碱地改造项目正在抓紧施工。

盐碱地被称为“大地之殇”,其治理利用一直是全球性难题。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在总面积近15亿亩的盐碱地中,有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是至关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和“潜在粮仓”。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了包括土壤排盐技术、土壤生物有机治盐改土技术等八大体系40多项实用技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治盐道路。

盐碱化是土地的“顽疾”,土壤含盐量过高会导致农作物低产甚至不能生长。这种“特殊耕地”的治理和利用,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攻坚的课题。榆林利用工业生产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气化渣及畜禽粪污、沙柳枝条、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应用纳米技术、催化技术和生物发酵技术研制出了新型的生物有机肥料,将其施用于盐碱地后,再通过正常耕作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改良,实现了同时利用工业固废、农业固废改良盐碱地关键技术的突破。

近年来,榆林采取综合治理改良措施,将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实现盐碱土资源的系统改良和高效利用。榆林市靖边县推出治理“新疗法”,给盐碱地“喝”中药,让以往亩产仅100多公斤粮食的盐碱地,2023年亩均产粮达到400多公斤。榆林横山区石马坬农场50亩试验田,此前20余年因重度盐碱化无法种植农作物,经过综合治理后玉米、葵花、水稻等农作物出苗率、成活率均超过90%,玉米亩产量达到295.7公斤,葵花亩产量达到233公斤,成功实现了荒地变“粮仓”的愿景。

一件事情,往往要有更宽广的视野才能看到其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放眼世界,2023年全球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在情况最严重的非洲,每5人中就有1人处在饥饿之中。回望中国,我国以不到世界 10% 的耕地面积,养活了约占全球 18% 的人口,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有望突破1.4万亿斤大关,但是还要看到我国玉米产需缺口依然较大,大豆仍然主要依靠进口,全国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确保粮食稳定安全供给之弦一时一刻不能放松。

昔日盐碱地,今日米粮川。榆林“唤醒”沉睡的后备耕地,通过积极治理,将现有中度以下低产盐碱地改良成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对多年无法种植的重度盐碱地进行改良,争取2-3年改良成中产田,5-6年改良为高标准农田。榆林让“盐窝”变“金窝”,就是在为全国盐碱沙荒变“大国粮仓”作出贡献。粮食安全靠什么?一要靠增产、做“加法”,二要靠节约、做“减法”。增产除了提高农作物单产数量,还要增加土地面积,让潜在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资源效用,而这,正是榆林大力治理,向全市150万亩盐碱地“要粮”实践的价值所在。

雷钟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