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上风 |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让实干生根
来源:榆林网 时间:2025-08-12 08:52:29 编辑:王丹 责编:王丹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群众的呼声,也是基层干部的期盼。勿让“虚功”拖慢工作节奏,稀释为民服务的实效。为基层减负,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要打破形式主义的桎梏,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让基层工作回归实干本质。
减掉“文山会海”,腾出实干空间。会议多、文件多,是基层干部普遍面临的负担。一些会议流于形式,议题重复、内容空洞,会后还要耗费大量时间整理纪要、上报反馈;一些文件层层转发,不加消化就“照搬照抄”,最终沦为“纸上落实”。这些无意义的消耗,让干部难以沉下心来调研走访、推动工作。整治形式主义,就要严控会议数量和时长,提高文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砍掉那些“为开而开”的会、“为发而发”的文,把基层干部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楼栋,在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中发现问题、寻找办法。
砍掉“过度留痕”,聚焦实绩实效。“事事要留痕、处处要建档”,这种过度强调痕迹管理的做法,正在异化为新的形式主义。一些工作明明成效显著,却因台账不“规范”、照片不“齐全”而被否定;一些干部把精力放在“造材料”上,而非“干实事”上,形成“材料政绩”的怪圈。减负不是否定管理,而是要破除“唯痕迹论”的误区。要树立“重实绩、轻痕迹”的导向,把群众满意度、工作完成度作为评价核心,减少不必要的台账报表和检查验收,让干部不必再为“留痕”而费心,而是专注于把事情做实、把效果做优,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赢得群众认可。
破除“层层加码”,释放基层活力。政策执行中的“层层加码”,是压在基层干部身上的另一座大山。一些部门脱离实际定指标,把“层层负责”变成“层层加码”,导致基层不堪重负;一些考核标准“一刀切”,不考虑地区差异和实际条件,让基层干部陷入“被动应付”的困境。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政策初衷,更挫伤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为基层减负,就要建立科学的权责体系,明确上下级职责边界,杜绝“拍脑袋”决策和“一刀切”考核。要给基层留足因地制宜的空间,鼓励干部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让基层在政策执行中既有压力更有动力,在自主探索中迸发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活力。
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久久为功。只有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不断优化工作机制,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热情投入到为民服务中去。当“实干”取代“虚功”,“实效”取代“形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断增强。
李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