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上风 | 从《浪浪山小妖怪》的陕北说书说起
来源:榆林网 时间:2025-08-27 08:49:59 编辑:王丹 责编:王丹
当《浪浪山小妖怪》中陕北说书的激越旋律骤然响起,苍凉悠远的黄土地腔调瞬间穿透银幕,无数观众在那一刻被直击心灵。这场视听共鸣的背后,暗藏着非遗传承的核心密码:传承非遗文化,载体是关键钥匙。再深厚的非遗底蕴,若没有适配的传播载体,也难抵时光侵蚀;而选对载体,便能让古老艺术跨越时空,走进现代人的心里。
曾几何时,陕北说书以三弦作喉、艺人当舌,在陕北窑洞的暖炕上、庙会的喧嚷间,编织着与乡土百姓的情感纽带。但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传统演出场景渐次凋零,这门承载着黄土高原记忆的非遗艺术,陷入“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困境。而此次《浪浪山小妖怪》以动画电影为舟,载着陕北说书破浪而出。影片将说书艺术巧妙嵌入小妖怪的冒险叙事,当铿锵有力的说唱节奏与角色“渴望突破平凡”的心灵呐喊同频共振,非遗不再是尘封展柜的静默文物,而是化作推动剧情的灵动音符、传递情感的鲜活纽带。年轻观众因跌宕剧情邂逅说书,又因独特韵律记住角色,这种“剧情叙事+非遗艺术”的创新融合,成功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陕北说书实现从“小众瑰宝”到“大众共情”的华丽蜕变。
同样惊艳的,还有《黑神话:悟空》将陕北说书融入游戏世界的创举。灵吉菩萨怀抱三弦低吟浅唱的片段,不仅成为游戏剧情的高光时刻,更像一颗文化火种,点燃了玩家探寻陕北说书的热情。两部作品的成功印证:非遗传承的载体选择,精髓在于“精准对话受众”。动画电影以奇幻故事叩开年轻家庭与二次元爱好者的心扉,电子游戏则凭借沉浸式体验俘获电竞群体,不同载体如精准导航,突破地域与年龄的藩篱,将非遗文化送达更广阔的天地。相较于传统“舞台单向输出”模式,现代载体更擅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让非遗从历史的“过去完成时”焕新为时代的“现在进行时”。
反观当下部分非遗传承的困境,并非文化本身缺乏魅力,而是载体滞后于时代。有些非遗仍依赖“传承人表演、观众被动看”的单一模式,难以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场景;有些虽尝试创新,却选错载体——比如将需要沉浸式体验的非遗生硬搬上短视频,只追求“短平快”的流量,反而消解了文化内涵。而《浪浪山小妖怪》的探索给出了启示:好的载体,既能保留非遗的核心特质,又能与现代艺术形式共生。就像陕北说书的豪放底色,与动画里小妖怪的草根热血天然契合,载体与文化相互成就,才让传承有了生命力。
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守着老物件、老形式“原地打转”,而是要为古老文化寻找“会说话”的新载体。电影、游戏、短视频、文创产品……每一种新载体,都是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桥梁”。当更多创作者像《浪浪山小妖怪》那样,找准非遗与现代载体的契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能在新时代“活”得更精彩、传得更久远。
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