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风 | 远离“无糖”陷阱,谨防“代糖刺客”危害健康

来源:榆林网 时间:2025-11-06 14:52:57 编辑:王丹 责编:王丹

货架上,瓶身上带有“0糖”“无糖”“减糖”等标签的饮品琳琅满目,甜腻口感与“健康”标签的反差,让不少消费者陷入困惑。“明明标注‘0糖’,配料表里却有代糖,这不是误导人吗?”消费者对此颇为质疑。

近年来,“无糖”“0蔗糖”食品风靡市场,成为众多健康追求者特别是糖友们的首选食品。然而,这些看似健康的标签背后,往往潜藏着令人防不胜防的“代糖刺客”,正悄然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消费者对此要保持警惕、认清危害,避免掉进“无糖”食品的陷阱。

“无糖”食品潜藏健康隐患,对此不能掉以轻心。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糖分的摄入愈发谨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建议,每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一些商家嗅到商机,大量添加代糖的“无糖”食品涌入市场,阿斯巴甜、安赛蜜、山梨糖醇、麦芽糖醇等甜味剂,成为饮料、面包、糕点等食品中的“常客”。研究表明,长期食用含代糖的食品可能会刺激食欲,反而不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消费者如果误以为“0蔗糖”等于无糖而放松警惕,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糖分与热量,不仅无法实现控制血糖、体重的初衷,反而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

“0蔗糖”不是“0糖”,消费者要提高警惕。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渴望和对概念认知的模糊,大玩“文字游戏”,将醒目的“0蔗糖”标识打在包装上,却有意淡化或不标明产品中含有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结晶果糖等其他添加糖或代糖。“蔗糖”只是糖类的一种,“0蔗糖”仅仅意味着没有添加蔗糖,绝不代表产品中不含其他糖分,更不意味着它具有降糖或治疗功效。许多糖友盲目轻信这些标签,将其视为可以放心食用的“健康保障”,结果适得其反,无意中成了自身健康的“加害者”。消费者购买食品时要养成仔细阅读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的习惯,看清是否含有其他形式的添加糖或代糖。任何食品都不能替代药品的治疗作用,科学控糖仍需“遵医嘱、管住嘴、迈开腿”,切莫因轻信营销话术而“帮人数钱”,最终损害自身健康。

严格贯彻国家标准,明确标识产品成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明确强调,食品标签应清晰、醒目、持久,使消费者购买时易于辨认和识读;使用“无”“不含”等词汇时,其相应配料或成分含量应为“0”;食品添加剂、污染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中规定的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或不应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不得使用“无”“不含”等词汇及其同义语进行声称……这些规定应该得到严格的贯彻与落实,若商家在蔗糖含量高于0时虚假标注“0蔗糖”,或未对其他应标示糖类进行同等说明,就不仅是一个诚信与否的问题,还涉嫌违法违规,构成民法典规定的欺诈。

填平“无糖”陷阱,警惕“代糖刺客。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无论是“无糖”还是“代糖”,只要是“进口”的食品和饮料,安全都是首要的考量要素。商家在声称生产的食品“0蔗糖”时,必须在醒目位置明确标示所有添加糖的种类和含量,避免产生误解。监管执法必须“长牙”,对玩文字游戏、进行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产品该下架的下架,该处罚的处罚,提高违法成本。消费者要摒弃“无糖”迷思,远离“甜蜜”陷阱,不被“代糖”欺骗。唯有建立健全“标准明确、标识清晰、执法严厉、惩罚有力”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才能筑牢健康“防火墙”,让“代糖刺客”无处遁形。

雷钟哲

热点推荐